109年度 [專案]大學社會責任(USR)

就地拼貼術----參與式的設計工作坊之行動研究

計畫主持人 黃瑞茂 副教授
服務系所 淡江大學 教育與未來設計學系
配合課程 社區營造服務
檔案下載 計畫成果報告
計畫簡報

計畫摘要

本個案研究是教育部大學社會責任計畫「淡水好生活—學習型城鄉建構計畫」之「淡水世界遺產潛力點田野學校」子計畫的一部分。本研究以都市設計工作坊的實踐模式,發展創新的「社區營造」課程模組,以設計思考的同理心、需求定義、創意發想、製作原型及測試等歷程軌跡,檢驗學生在進入真實生活世界的社區與社群中,如何透過與小組團隊一起從田野調查、界定問題到計畫提案的學習歷程中發展設計思維。

本研究以臺灣北部的淡水歷史街區為場域,依據當下場域中的真實議題,選定「宗教文化與歷史街區再生」作為工作坊的操作主題。以非物質文化資產的「宗教文化」經驗為專題提案內容,透過包括課堂上課、小組討論、街區走訪、學生訪談、學習反思日誌等資料的蒐集,分析有關淡水歷史城市再造可能性的構思與設計歷程。

研究結果發現,透過與在地的「人」與「物」的交流與經驗世界的理解,參與此課程的學生為完成提案任務的學習是一個參與式設計的意義建構與共識(sense making)的過程。研究還發現,將課程帶到生活現場進行有任務的學習,為學生開展了新穎卻又貼近傳統文化的學習經驗。透過設計進行研究獲得的建築知識以及促進設計思考的可視性功能在此研究中有進一步的討論。此外,本研究透過設計思考課程模組的建構,有助於優化參與式設計「社區營造」教學模式在大學課程改革的實踐。

問題意識

透過教學實踐的行動研究,探討工作坊引導者,如何協助學生擴展新的思考方式,學習共同工作。以及,如何透過「就地拼貼」設計思考方式,提供一個學習討論方式,以支持跨域學習的進行。

因此,學生可以在工作坊期間中,針對場域議題,提出行動方案。這是一個長期累積經驗的研究,更希望可以對建築設計教育的創新性及貢獻,除了場域的真實任務、主題具創新性以及在空間場域中檢視參與學生的設計思考歷程軌跡外,還將嘗試透過課程工作坊的教學設計及實施過程建構出一個具「探索可能性」特質的都市設計工作坊模式。

執行場域

  • 淡水歷史街區

計畫對應SDGs

項目 類別 目標
SDG 4 教育品質 確保包容性和公平的優質教育,為全民提供終身學習機會
SDG 11 永續城市 建設包容、安全、有復原力和永續城市和人類社區
SDG 17 全球夥伴 強化推動永續發展目標的全球夥伴關係

 

教學研究設計

  • 「跨域學習」、「向真實學習」與「有任務的學習」是「田野學校工作坊」的三個核心價值,如何達到專業經驗累積與學習成效,並且對真實世界有所作用是本研究計劃的主題。
  • 所謂真實世界是一直在改變與演化的真實,真實不會是停止的。「向真實學習」本身就是一種具有批判的意識與態度。透過與場域的交會,既有的專業知識需要從認識開始,開始找到如何操作?是一個「理論化」的過程,而不是既有理論的繁衍。在場域問題的當下,老師與學生是一樣的,我們需要一起完成這個知識與社會相遇的旅程。

教學研究歷程

  • 對於真實的場域來說,短期工作坊不容易形成一個足以完整回應真實世界的議題。因此,在以「長期蹲點」作為脈絡的課程設計,需要的是一個系列課程的架構來協助單一課程的落實,這是下一步的努力目標。一方面,我們需要一個針對在地需要所形成的一個關於城市發展的願景架構。
  • 在工作坊舉辦之前,需要參與與經營與在地共同發展的經驗,基於長期的信任感的建立。師生需要面對課堂之外的社區參與,以弭平學期制與日常生活的差距。工作坊是在地與學校共同的學習工作平台,面對真實的需要,社區議題不會在課程學期結束後暫時停止,我們要將工作坊的策劃視為是整個地方發展的真實處境的一環,而學校的課程規劃需要平行於此。

教學實踐成果

「透過設計進行研究」擴展研究方法的新視野:

  1. 本課程完成的計畫之一「祖師廟手機遊戲」可視為是一個統整及呈現研究的方法,或是一項建築經驗的完整知識。透過設計進行研究(research through design)提供方法論的新視野。真實社區不只是研究的對象,也是研究孕生的場域。因為「設計」的核心已從產品的技術性價值轉變到使用者的價值。
  2. 有別於傳統的學術實踐(academic practice),就建築領域而言,透過「設計」進行研究帶有專業實踐(professional practice)的特質。因具在地性並受限於空間與社會的脈絡,建築設計視為透過設計而進行的研究。
  3. 本研究中的工作坊模式也擴大了「都市設計工作坊」的提案型態,工作坊中邀請不同領域的學生參與,除了空間場域的提案外,也包括了紀錄片、桌遊、展演與手機遊戲等產出。這些透過「任務的學習」所完成的任務執行之後將有貢獻於當下城市歷史街區再生工作的推動。

教學反思與未來計畫省思

  1. 本文的研究指出,指導老師群(包含工作坊的授課老師、業師/「教練」)「在場」是重要的。教師協助學生做引導性思考特別具關鍵性作用,例如需要整合的回應同學與在地工作者所面對真實場域的種種提問,特別是有關於「任務」的提出與發展,需要指出實踐經驗上的意見,才能夠在限定的短期工作坊時間內,獲得超越學習目的的成果。
  2. 本工作坊的指導老師是長期在地工作的專業實踐者之一,所以在「研究者=教學者=在地實踐者之一」的條件下,指導老師扮演多方作用的角色。在真實場域實踐上,設定工作坊任務的方向以及整備既有外部資源與條件。

執行心得分享

檔案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