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跨界應用 : 師生共創教材之學習成效評估
多數現代小說教學教材,選文出自文學獎或文學選集形成的學院經典作品,然而, 小說創作與美學策略與時俱進,新一代讀者沉浸翻譯作品與青少年次文化,世代差異造成閱讀品味不同,對文學經典缺乏共鳴。 本研究在「大一國文 : 現代小說」課程,使用《小說跨 / 界應用》(2017)彌補學院小說教材與參與者先備知識的世代差異。《小說跨 / 界應用》是「師生共創」教材概念下的實驗品,由教師與業師分析小說之創作策略,分類小說的議題與美學路徑,課堂學生實作「小說」,並從優秀作品擷取「故事」,衍生多種後製成品。
使用此教材一學期,觀察學生創作與論述能力的變化, 探討師生共創之教材,除了傳遞經典之意義,在實作中交織互融為具有創造力之教學現象。 採教育行動研究,將課堂討論、申論題、教師田野週記、學生小說作業進行質性分析。並循敘事力、創作力、思辨力以簡易量表,前後測量並分析學生授課後的發展,此研究回應當代改革「大一國文」課程的議題,在教學實作中蒐集師生共創之成果,並持續發展為小說教學之新創教材。
從教學現場覺察小說教材和當代讀者,因世代差異之閱讀結果歧出,詮釋觀點大異,甚至影響小說創作與詮釋之美學基準。雖然文學作品存在主觀性,因應文學場產生之美學每個時期不同,但缺乏學生共鳴的教材,不能與時俱進的創作方式,忽略的是文學發展的進程,也降低教學(典範傳承)的意義。
本計畫認為當代網路文學、輕小說、翻譯之奇幻小說、科幻好萊塢電影,形成的世代閱讀差異,使得學生與本堂課之學院經典詮釋認知有所不同。因而有必要發展一師生共創之教材,以 2018 年出版之《小說跨界應用》為例,評估共創教材的學習成效。
- 每位學生的目標是完成一則3,000字以上的小說。完成一部作品可以使學生對小說文類形成一定的掌握度及自信心。
- 學生總計完成126份短篇小說,選出優秀35篇。後製作品:繪本2本、電子繪本1本、廣播劇2齣。
- 使用《小說跨界應用》教材,反應回饋73份,分為主題、敘事者、結局、對話、時空、節奏六類。其中針對主題計有6份、敘事者20份、結局17份、對話10份、時空6份、節奏14份。
- 繳交作業當有更清楚規範
- 教材成效評估當依不同程度學生來評估
觀察學生先備知識不同,學習創作視為歷程,評估採「基礎成效」、「中等成效」、「特殊多元成效」。透過觀察法、訪談、學生作業呈現,擬出更精確評估學生的細項。上學期授課之整體評估, 學生皆可達成一篇三千字以上的創作。細部項目:
(1) 是否可完成三千字以上的小說創作。
(2) 題材上超越通俗青少年次文化的主流(奇幻、高中校園、戀愛)。
(3) 有意識地採用《小說跨界應用》中所提到的小說技巧。
- 可善用同儕學習成效
兩周的優秀作品介紹由原作者說明,同學發問,教師課堂參與觀察法。效果很好,應持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