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9年度 民生學門

大學生參與社區觀光之省思研究

計畫主持人 梁榮達 教授
服務系所 國立高雄餐旅大學 休閒暨遊憩管理系
配合課程 休閒活動規劃與設計(一)

計畫摘要

本研究由技職教育層級、科系層級以及學生個人層級發現技職學生渴望提升實際操作能力。因此,藉由創新問題解決教學方法,本研究設計模擬活動企劃公司進行實地實驗。在高雄市茄萣區崎漏里進行社區觀光企劃案,有六組模擬活動公司進行提案,並由二家最佳活動公司實地執行二場社區觀光遊程。

立基於成果展示及學習反思討論,作者整合提案、執行、反思回饋的過程:(1)分析樣本特性、(2)比較學習成效/個人社會責任前測、後測、(3)多元衡量學生學習成績、(4)應用參與觀察及內容分析調查學生認知。量化分析結果顯示:學生個人學習成效、個人社會責任的後測結果明顯高於前測,代表學習成效及個人社會責任具有顯著成長。質性分析結果顯示:學生透過場域實作的訓練,理解到舉辦活動的細節及各個環節,進一步地認知到不足及改善之處。同時,多元衡量成績的方法讓學生暢所欲言,增加了個人的責任感。

問題意識

1. 教學現場面臨著學生不情願學習理論課程,學習動機低落。

2. 社區面臨老幼居多,發展社區特色不易的情況。

所以,如果能把學生跟社區一起結合起來,讓學生聽著地方的故事跟發展困境,也被社區期許著帶領著他們一起努力,是多麼好的一件事。因此,形成計畫初衷。

教學研究設計

本案透過創新問題解決教學,形成一模擬活動企業方案。讓學生自主組成6家活動公司,針對高雄市茄萣區崎漏社區,設計與執行具在地人文的社區觀光之旅。所以,在理論課程教學時,讓模擬企業的團隊討論及提出企劃案、以競賽挑出最佳的三條遊程設計活動公司,由三家獲選企業成員擔任主管,未獲選的三家公司成為員工,協助主管執行遊程,並將整個學期的過程側錄影片,於期末進行執行簡報,將側錄影片加上學生學習心得剪輯成影片,於期末成果展播放。

成果展時邀請共同合作的崎漏社區居民一同分享體驗,討論及協助學生:

  1. 反思過程的辛勞
  2. 體會所學能力
  3. 思考執行缺失
  4. 認識及釐清自我的不足

教學研究歷程

本計畫以準實驗法進行,透過理論課程、企畫提案、實地場勘,遊程執行及成果展示的反思討論,以前測、後測分析學習學習成效及個人社會責任(量化資料),與反思討論(質性資料)來建構本研究架構。

教學實踐成果

  • 個人認為以海洋觀光遊程/農村社區觀光遊程為案例,應該提供體驗教學活動的方法與技術。更重要的是,對於課堂/活動設計課程內容、社區體驗的設計、體驗行程的設計與整合要有事前詳細規劃,並且切合活動設計的原理及原則,能夠讓學生們有足夠的專業能力,例如團隊合作、發展合作技能以及人際溝通能力等(Strange & Gibson, 2017),來發展適合的遊憩行程。
  • 體驗教學的確是餐旅教育方案中學生最喜愛的方式之一,若是餐旅教育方案若提供足夠的理論課程基礎培養專業能力,並進一步讓學生設計與實地執行社區遊程,代表學生親身參與及經歷學習活動,這類有目的性的主動學習,可提供學生更良好的教學結果。
  • 有一組學生在過程中碰到了很多問題,甚至嚴重到差點辦不成這項活動,因為得罪當地的居民。因為這件事發生,讓我更加注意下一次該注意的事項有哪些,雖然過程很心累,但最後的結果至少是受益良多的。很多事都是受過傷才會知道痛,所以受傷不可怕,可怕的是自己一蹶不振。

教學反思與未來計畫省思

  1. 建議未來研究應複現相同體驗教學方式在不同研究範圍。
  2. 教學結果評量變數極為多元化,本研究僅以學生主觀認知為評量標準,未來可加入客觀成績或實際測驗來評估教學成果。
  3. 本研究採用準實驗法,並且加入社區實地觀光遊程的設計與執行,牽涉到的層面相當廣泛,因而作者盡可能與各個環節進行事前溝通與合作事宜的討論,例如授課教師、社區居民/協會、當地政府或觀光發展單位,以減少實驗偏差的可能性。特別是社區方面,必須師生與社區長期交流,以增加雙方互信及體諒心態。
  4. 本研究為橫斷面方法探討學生特定課程的學習成效。然而,高等教育應是持續性的學習成長過程,未來研究應以長期研究來調查學生一段學習歷程下的教學成效。

執行心得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