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9年度 人文藝術及設計學門
從「教室」到「真實」的創新服務學習模式-以結構概論課程為例
計畫摘要
理解室內建造的系統,是室內裝修工程成功的保證,設計者如能具備正確結構觀念、理解施工程序,在室內設計階段選擇適當的建造方式,有助於將創意在工程階段完整實現。「結構概論 」是幫助學習者“建立室內造型與結構關係能力 ”的課程,傳統的「結構概論」教學主要採取課室教學方式 ,偏重專業知識傳授,較難滿足「認識真實材料 ,理解結構原理」的學習目標。本計畫透過:1.檢討課程要建立的專業知識與能力,先進行課程單元重整,2.製作縮尺模型教具,配合課堂解說結構與材料關係,3.協同裝修實作教師聯合教學進行工廠實習,4.進入服務學習個案真實場域實作,檢驗結構材料選用及施作的成果。教學前先進行前測,以一張天花完工照片進行施工剖面想象繪製,學期末再次進行後測,比較經由學習對隱藏部位構造與材料的理解,再搭配問卷蒐集學生學習回饋。研究發現:模型製作與現場實作對學習成效明顯提升,多數學生經由實作過程的“臨場感”,產生學習興趣並對自己的專業感到有益。
問題意識
1. 如何提升結構概論課程的學習興趣
2. 如何建構學生的結構系統整體知識
3. 材料與工法的理解能否經由實境體驗與實作提升
4. 材料與構造的學習成效如何建立有效的評估方法
教學研究設計
- 本研究以大學部二年級「結構概論」課程修習學生爲對象,此前學生無相關結構知識,本課程目的在建立學習者的結構觀念與裝修材料構造的認識,建立個人的知識體系。
- 研究首先以裝修圖片對學習者進行前測,要求繪製對造型的構造想象,瞭解個人的結構基礎認識,再透過課程學習單元,使用輔助模型教具完成基礎認知後,並學習製作建築結構模型,再藉由服務學習進入真實場域,透過實做進行驗證,期末使用相同圖片再次繪製構造細部,進行比對前後作業,探討學生的學習成效。
教學研究歷程
- 檢討課程的知識與能力,進行課程單元重新設計
- 製作建築細部縮尺模型,配合課堂解說構造關係
- 實作教師協同工廠實習,熟悉工具及材料的應用
- 進入真實場域學習實作,檢驗材料結構實際施作
教學實踐成果
- 從專業能力養成檢討課程單元,對課程單元進行重新設計,分成三個主要部分:力學觀念、建築結構、裝修結構。特別針對力量的傳遞、建築的構造、裝修材料與構造,進行課程單元的設計製作天花、墻壁、地坪、家具教具,讓學生從力學知識整備、建築結構模型製作、細部教具操作、工地現場觀摩、服務學習實作,驗證結構知識。
- 教學實施過程,步驟清楚也能反應實際裝修工程施作順序,學生學習興趣大為提升,專注力也明顯提高。
- 經由前後測的結果對照發現:學生對於隱秘構造的理解與想象、表達能力大幅進步,顯示經過再設計後的課程單元與教學方法,有助於結構材料與構造的專業能力。
教學反思與未來計畫省思
- 釐清教學現場的問題
- 思考有效的課程設計
- 提出創新的評量方式
執行心得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