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9年度 醫護學門

真實案例教學法於安寧緩和護理課程中的應用

計畫主持人 魏琦芳 助理教授
服務系所 國立金門大學 護理學系
配合課程 安寧緩和護理

計畫摘要

研究目的:旨在探討護理學生參與安寧緩和護理學課程前後,末期臨終照護知識與態度的變化與關係。 方法:以行動研究法進行安寧真實案例創新教學,介入教學策略包含安寧醫生與居家護理師分享真實案例、家屬座談、居家訪視、團體討論及反思心得等。採單組前後測設計檢測教學前後學生末期臨終照護知識與態度的改變。並透過反思心得了解同學在安寧緩和護理課程中的收穫及對真實案例教學的想法與建議。

研究結果:(1)末期臨終照護知識,教學前平均得分為9.81分(總分為20),教學後為14.59分,後測分數顯著高於前測(z= 4.88,p<.001) (2) 末期臨終照護態度部分,教學前平均得分為49.00分(總分為60),教學後為52.03分,後測分數顯著高於前測(z= 3.55,p<.001)。(3)教學前知識與態度沒有顯著相關,教學後末期臨終照護知識得分越高,態度越正向。(4)多元迴歸發現,前測態度與後測知識是學生後測態度的預測因子,可解釋55%的變異量。(5)反思心得的內容分析發現,真實案例教學提升了學習興趣,增強了與安寧團隊、家屬的溝通,減少對安寧的害怕與誤解。

護理實務應用:本研究結果發現教學前護理學生的末期臨終照護知識相當低,是值得注意的情況。參與課程後,末期臨終護理知識與態度均有顯著的正向改變,且在教學後學生的末期臨終照護知識可以預測學生對末期臨終照護的態度。建議鼓勵學生修習末期臨終照護的專門課程,以增強其末期臨終照護的知識與態度。

問題意識

1.學生對安寧選修課沒興趣可能是覺得學了也幫不了病人、安寧的重點是說話但又不知道要說甚麼,我未來要走ICU,未來要去開刀房,反映出對安寧認識不夠,也是一種對安寧緩和護理的態度問題。

2.講述式教學方式,學生往往只是流於被動學習與知識背誦,很難期望課程能對學生產生態度的影響。

3.教學過程如果可以讓紙本案例分享或影片欣賞提升到真實體驗教學可以使學生更印象深刻。

教學研究設計

本研究採行動研究法,實施過程中不斷進行教學反思,修正行動,以解決教育現場的問題。最後進行整體教學反省,公開課程經驗。

教學研究歷程

  • 教學歷程是透過一系列有目的的真實案例座談活動,從安寧醫生、護理師、家屬訪視前座談、居家訪視、期末統整個案問題回饋給家屬座談,面對真實安寧家屬互動的經驗,提升學生的末期臨終照護知識與態度。
  • 研究歷程則是透過採單組前後測準實驗研究設計,了解學習者在教學前後「末期臨終照護知識、 態度」的差異。

教學實踐成果

真實案例的教學使學習進入真實生命領域,因為實際體驗,知識的學習不再是僅僅屬於認知、理性範疇,也擴展到情感、生命和態度等領域,從而使學習過程不僅是知識增長的過程,同時也是學生自我成長和教師教學實踐的過程。

教學反思與未來計畫省思

省思對於一個安寧緩和護理的初學者,應該提供什麼樣的真實案例呢? 在臨床上個案的型態有很多種,為了進行教學研究團隊刻意安排不同屬性的案例如剛收案的安寧個案、八大非癌及失智患者豐富學生學習。建議初學者要選擇家屬容易溝通,醫病關係良好、對安寧認同高的案家。這樣的引導可以降低同學在溝通 上的焦慮,增加同學與家屬互動的信心,而建構學生安寧緩和護理的正向態度。

執行心得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