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題導向式的教學創新模式:以參與式預算的社會實踐為例
這是一個公共議題討論的實作教育。本計畫主要從「議題導向」為課程核心概念,並以參與式預算的社會實踐做為主題。在課程內容部分將以審議式民主的操作方式導入,探討公共政策的爭議或是決策方向。而目前臺灣已經累積相當不錯的審議式民主理論與實作經驗,將審議民主的公共討論模式創新的帶入教學的現場。學生可透過學習與公眾討論透過審議技巧的學習,就各種身邊的公共議題進行討論,形成可能的共識。這些共識將進一步融入行動的訴求,使參與討論的學生能夠體驗並且具有規劃一場有品質的公共討論模式。
計畫中將與臺北市政府民政局簽訂合作備忘錄,以輔導松山區參與式預算推動工作,以及民政局新移民參與式預算的推動工作為實作場域。因此,正需要此計畫給予支助,讓北醫的學生透過本計畫的資源,除了過去的課程試驗成果能夠持續下去外,更希望能夠擴大讓更多學生參與進來。訓練學生如何依據地方的民情,相關公共議題設計不同公共討論模式、將學習過程中所接觸的議題、概念,進行更有品質的討論。讓學生透過組織的方式學習公共參與平台的建立,營造最友善與親近的溝通管道。
本研究問題主要是針對教學現場的現象所引發的問題,包含,學生如何在課堂上對於公共議題表達立場,其次,如何在實作中對於臺灣的民主現況能進一步了解。最後能在實作過程中,對於一般民眾的社會需求更能有親身的經驗與體認。
本研究是以「行動研究」的方式作為研究架構的基礎,除了教師本身作為其中一行動者外,也觀察學生在參與過程的提問態度。同時學生本身也是一個研究者,面對場域所發生的問題,要如何面對與解決,提出各項反省。
所謂「行動研究」意指研究者自身參與規劃,基於實際狀況與問題的需要,尋求問題解決的方式。研究者某種程度講究的是一個實際問題的解決,但在解決問題之後,也同時進行自身的反省。因此研究者同時也是行動者,透過不斷依據現實狀況、尋求問題、解決問題、反省問題,反省解決方法,最後反省自身的研究立場。因此,研究者需要交代各項問題的思考方式,如何思考解決方案等。而其反省作為一種研究日誌的方式,以提供其他研究方法的佐證資料。
活用ORID的教學方式,做為一種團隊討論時,能夠聚焦提問的引導式討論方式,其結構分為四個類別:
- Objective:發掘客觀事實和外在現況。
- Reflective:為參與者的感受, 反應,對於討論中的客觀問題反應的情緒或感覺。
- Interpretive:是在討論時參與者對於問題或客觀事實所論述的意義、價值或經驗。
- Decisional:在討論過程中可能引起的決定或行動。
因此,ORID 是一個有層次的討論過程,不僅可以做焦點討論,同時也可以訓練學生聆聽能力,在四個象限中捕捉關鍵字,進而能夠充分理解參與者發言的內容,並且可藉由提問引導的方式,追問參與者所要表達的真實意見。
- 首先,在課程中是以訓練學生成為一位合格的審議主持人為目標,讓學生在課堂中的發言模式是主動的,而不在是師生權力關係的被動者。而在審議工作坊的訓練上,讓大家的意見不斷的被拋出來的過程中,也能主動的發言。
- 其次,透過作為一位審議主持人的職責,對於不同背景的人採用什麼樣的話語,經過設計與轉譯的討論,輔以審議工具與討論方法的設計,演練相關的修辭與表達的訓練,捕捉對方的資訊,導引出真正所想的事情。
- 最後,學生進入實際的場域進行公共討論的帶領,在各種審議現場的「實戰」經驗中,累積自己話語表達的特性,將自我的性格與特色,融入自己的審議風格中。而在實務上,面對陌生的社群,訓練自己破冰的能力,地方社群團體,甚至學校同儕間能夠快速地進入討論脈絡中,從實作中找到問題,從實作中反省自己與當代社會之間的關係。
在民主的理解上,學生開始理解民主不只是選舉,民主之前有著許多前提需要去面對的,對於我們台灣的民主制度的期待不應該只是「政府應該如何」,而是自己可以付出某些貢獻。而在現場中所看到的動員現象、看到的投票機制的設定等問題時,也能立即從參與式民主的概念中發掘問題。最後,在面對地方民眾或是高中職學生的參與討論的過程中,也發現某些的提案其實並不一定能夠符合地方需求,有些提案某種程度是處於某種個人觀點出發,不一定真的能符合所謂的公共利益,而作為審議主持人的職責,也會適度的挑戰提案人所提的提案。
透過走出學校的方式,讓學生不斷與真實的社會經驗互動,不斷地產生問題,從實作中找尋疑疑問,從疑問中找尋可以行動的方向,不再一味的找尋標準答案,而是找尋自我生命經驗的知識學習是「為何而學、為誰而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