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9年度 工程學門

通識教育程式設計課程合作學習教學策略之行動研究

計畫主持人 林其誼 教授
服務系所 淡江大學 資訊工程學系
配合課程 iOS應用程式開發
檔案下載 計畫成果報告
計畫簡報

計畫摘要

根據教學現場實際觀察,通識教育程式設計課程的修課學生之程式能力背景差異通常十分顯著,對教師而言教學內容之難易程度不易拿捏:部分學生覺得課程過於簡單,另一部分學生覺得課程過於困難,最終導致兩類型學生的學習滿意度均為不佳。與其在傳統的學生個別學習教學策略當中探索如何擬定“最適當”的課程難度,本研究將問題設定為探討「合作學習」教學策略對高成就與低成就學生之學習助益與滿意程度,並以「行動研究法」來有系統地探索實施過程中發生的問題、進行反思,再滾動調整細部策略以達成更良好的學生學習成效。

本計畫的研究範圍乃通識教育領域資訊學門的「iOS應用程式開發」選修課程,課程範疇主要包括Swift程式語言入門與基礎的iOS App開發,研究對象為修習本課程之大學部學生。本計畫於實施階段,將對課程的一系列活動進行資料蒐集,包括出席上課、參與課堂IRS、小考、分組實作等,皆使用iClass平台做為資料蒐集工具,以有效檢視教學研究之成效。在預期成果方面,除了提升通識教育程式設計課程的學生學習滿意度之外,我們亦將針對課程教材內容朝向科普方向進行改良,以生活化的方式建立運算思維。

問題意識

程式設計類的通識課程,修課學生之背景知識存在明顯差異,一部分學生已學過至少一種程式語言,但另一部分學生則是初次接觸程式設計,導致授課教師於課程內容深淺程度拿捏不易,無法同時符合兩種類型學生之需求,導致兩種類型學生的學習滿意度均不高。

教學研究設計

本計畫採用合作學習的教學策略,於分組時將兩種不同類型的學生指定在同一組,讓已有程式設計基礎的學生協助指導初次接觸程式設計的學生,共同完成分組作業及期末成果App製作。

教學研究歷程

本課程的教學活動以期中考試為分界點,第一階段屬於準備階段,除了教授基礎課程內容之外,重點在於觀察及評估學生個別成就,用以於第二階段實施分組合作學習時,將一位「高成就學生」與一位「低成就學生」搭配為一個小組,共同進行進階課程內容的學習以及期末成果App的製作。「高成就學生」藉由指導同學可磨練自己的表達能力,並可從擔任小老師的角色獲得成就感;「低成就學生」則可在有疑問時立刻向另一位同學請教,即時獲得協助。

教學實踐成果

比較先前在期末教學評量的結果發覺,個人在通識課程所獲得的評量分數與在資工系開設專業課程的評量分數存在一定的落差,而藉由本研究計畫之執行,本課程所獲得的期末教學評量結果在「學習效果」及「教學方法」兩個面向,均優於同一學期個人所授之系專業課程之得分,顯見學生整體滿意度較傳統教學方式有所提升。

教學反思與未來計畫省思

本教學研究計畫所採用的分組合作學習策略,對於修課學生背景知識存在極大差異之情形,在教學上確實能獲得助益,但如果「高成就學生」人數只占全體修課學生極小的比例,則在異質性分組方面會產生困難。另外在學生成就評估的部分,本計畫主要是以期中考試手寫程式碼做為檢核,因此分組合作學習是後半學期才開始實施。但也許這項評估可以更早一些進行,以便早一點開始實施合作學習,讓低成就學生得以有更多時間與機會來藉此機制精進技能。

執行心得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