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9年度 社會(含法政)學門

情境模擬與影片討論對國際關係教學的成效評估:一個實驗研究

計畫主持人 郭銘傑 助理教授
服務系所 國立臺灣大學 政治學系
配合課程 國際關係一

計畫摘要

不同於海內外既有相關文獻,本文設計並執行第一個在台灣本土應用隨機實地實驗,以評估情境模擬與影片討論的教學方式對學生國際關係的學習成效。

結合實驗數據迴歸分析與半結構訪談與部分學生教學評鑑的內容分析的研究結果發現:情境模擬與影片討論這兩種教學創新的嘗試對於以學期成績衡量的學生平均學習成效雖然沒有直接因果作用,但卻對主動學習動機強烈的同學有提升學習成效的間接自我選擇效果。

研究發現突顯因材施教的重要性。未來提升大專院校國際關係學習成效的相關政策規劃與執行可雙管齊下:在鼓勵創意教學模式的嘗試之外,也著重於鼓勵教師增強學生學習動機,使學習成效的衡量跳脫學業成績的窠臼。

問題意識

1. 待解問題:國際關係教學涉及艱澀的理論概念─如「無政府狀態」、「戰爭邊緣」、「危機談判」等─難以單從言語文字表達中學習。

2. 解決方案:根據海外政治學教育文獻,導入情境模擬與影片討論。

3. 研究問題:除一般課堂講授之外,於國際關係教學現場導入情境模擬與影片討論,能否提升參與學生之學習成效?

教學研究設計

教學研究歷程

  • 課程設計

  • 模擬指引一

  • 模擬指引二

學習成效評量與研究工具

  1. 主要測量:個人對國際關係一課程涵蓋內容的知識 (客觀學業表現)。測量工具包含:

    1. 五次輔助教學後的線上小考選四次最高
    2. 一次期末紙筆測驗
    3. 加分(學期總成績 5% 上限)

  • 不定期的課堂搶答加分
  • 一次志願加心演講心得
  • 一次回家加分申論作業

  1. 輔助測量:個人對情境模擬影討論課堂活動滿意度 (主觀滿意度)。測量工具包涵:

    1. 情境模擬與影片討論後問卷回覆

教學實踐成果

  1. 對於用學期成績來衡量的學習成效而言,導入情境模擬與影片討論並無促進學習國際關係學業表現的直接因果作用。
  2. 自選實驗組與自選控制組的平均成績較隨機控制組顯著高,實為間接的自我選擇效果。
  3. 為了更深入了解學生在期初選擇換組或不換組的學習動機異質性,本研究在實驗結束四個月後,進一步分別邀請三位修課學生進行半結構訪談。組別分布上,隨機實驗組、自選實驗處、自選控制組各一。

  • 自選實驗組受訪學生表示:換組是「希望增加學習機會」,覺得情境模擬和影片討論可能是有趣的學習體驗,至期末也覺得確實如此。
  • 自選控制組受訪學生表示:換組是希望「更有效率的運用時間來學習」,因為自己不見得需要透過情境模擬和影片討論就已經可以消化吸收每個國際關係單元主題的講 授和閱讀內容。
  • 自隨機實驗組受訪學生表示:由於隨機分派是公平的,「被分配哪到哪一組就接受」,故沒有換組的需求。

學生學習回饋

  • 「謝謝教授每週很用心的上課,很喜歡實驗組的課堂 活動!」
  • 「老師 還很用心設計輔助教學,覺得這些體驗很有趣。」
  • 「謝謝教授每週很用心的上課,很喜歡實驗組的課堂活動!」
  • 「我是實驗組,很推薦老師每兩個禮拜的活動,很有意義氣氛也很輕鬆。」

教學反思與未來計畫省思

  • 此一結果與國外實證研究發現不同。這可能單純是不同國家不同大學學生樣本可變異性結果。這也甚至可能是本研究的隨機實地實驗的各組間有未觀測到的外溢效應產生。無論如何,深入探究箇中原因已超過本研究原先預設的範疇。未來有待更多後續的實證研究透過複製或改善實驗設計來加以探討。
  • 對未來同類研究的建議:

  1. 考慮設計更具鑑別度的前測和對過往學習歷程資料更全面蒐集。
  2. 考慮對其他面向的學習成效( Kirkpatrick & Kirkpatrick,2006)─如對本課程的喜愛程度,自我學習國際關係知識的習慣性行為,或是對國際新聞報導的主動批判閱讀等─進行評估。
  3. 考慮教師端教學技法─如教師的語 言表達方式、教室氛圍打造,進行實驗操弄。

執行心得分享

檔案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