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機模式(ARCS)融入創新創業實作教學之行動研究
教授新興科技創新管理時,較多抽象概念,對學生來說較難理解,且學習意願較為低落。為解決此教學場域所發現的科管學術領域問題,本研究提案採用Keller的動機模式(ARCS),旨在幫助學生理解抽象概念並增強學生的創業精神。
為客觀評估本計畫成效,採用行動研究模型將用作理論框架,以改善,增強和評估“新興技術的管理”課程中的教學成效。學期初(前測)以焦點小組訪談、測驗卷評估學生在學期初的先備知識及起點行為,並在期末(後測),再以焦點小組訪談、後測測驗卷評估教學成效;教學過程中,亦在每次工作坊之後收集業師及學生的反思筆記作為質性資料以瞭解個別工作坊的實施成效,立即改進後續教學。
除了課本内容以外,舉辦一系列的業師工作坊、課程參訪、實作工作坊,旨在增強學生的參與度和預期的學習目標,鼓勵學生參加創新創業競賽從而積纍實踐經驗。本研究計畫的教學結果,除了發展一套跨領域的教學方法及教材,計畫執行程果有助於促進新興產業發展,改善整體的創新創業生態系統。
本研究主要的研究問題為如下:
1. 如何提升科技創新創業的學生學習動機和教學成效?
2. 如何實質促進科技創新創業?
3. ARCS 包含注意(Attention)、相關(Relevance)、信心(Confidence)、滿足(Satisfaction)是否為促進科技創新創業實作教學的關鍵影響因素?
本計畫以「新興科技創新管理」課程為例,依據動機模式(ARCS)融入創新創業實作教學脈絡下,設計一套跨領域的實作教學方式,提升學生的學習意願及學習效果。
研究假設:
- 以 ARCS 的四個面向包含注意(Attention)、相關(Relevance)、信心(Confidence)、 滿足(Satisfaction)設計課程,有助於提高學習動機、增進學習成效,鼓勵科技創新創業。
- 本研究使用行動研究模型(Lewin’s Action Research Model Illustration)來評估教學及計畫執行成效。分別收集學生的問卷資料、焦點團體訪談、專業知識前後測結果、課程活動反思筆記以評估學生學習成效。
本次研提教學實踐研究計畫以「新興科技創新管理」課程為例,以 ARCS 動機模式,結合做中學、遊戲化學習、數位學習的理念設計創新創業實作教學課程,研究架構可分成三個部分:
- 第一部分 (109年8月)
發展及準備教材:在109年8月準備所有教材且聯絡各外邀講師,確認各教學活動工作坊主題和內容編排。
- 第二部分 (109年9月至110年1月) :
實施教學:在 109 年 9 月至 110 年 1 月,即 109 學年度第一學期實施教學,開設新興科技創新管理的課程。教學過程中安排十次的工作坊,每次的工作坊過後會收集學生和業師的反思筆記,作為當學期即時改進下一場工作坊的參考。
- 第三部分 (110年 2月至7 月):
在 109 年學年度第 1 學期結束後,使用在上課期間收集的問卷、焦點團體訪談及反思筆記、以及前後測結果於110年2月至7月使用教學期間前後測所收集的量化及質化資料,來分析學生學習成效及修正未來的教學方法。
本計畫以「新興科技創新管理」課程為例,依據動機模式(ARCS)融入創新創業實作教學脈絡下,設計一套跨領域的實作教學方式,提升學生的學習意願及學習效果,實質促成創新創業實務。達成之教學成效有二:
- 提高學生對於創新創業的學習動機,利用期初、期末兩次問卷及期初、期中、期末三次焦點團體訪談檢視學生的學習成效,並佐以學生的反思心得來作為即時改進課程 (行動研究) 的依據。
- 提高學生對於新興科技產業的理解建立未來實作的信心,利用修習本課程學生利用期初、期末兩次問卷及期初、期中、期末三次焦點團體訪談來測量學生專業知識的增長,在各次工作坊之後的反思報告,進行討論層次分析以進行量測。
本研究計畫的教學結果,除了發展一套跨領域的教學方法及教材,教學的內容亦有助於評估國內科技創新管理政策促進新興產業發展。此外,瞭解新興科技產業的動態變化,可協助公部門與產業的管理決策者釐清目前國內新興產業科技創新的優勢與困境,以系統化的觀點進行政策規劃。
分析後的資料,除能夠提供對於我國整體新興科技產業研究與發展的瞭解、改善整體的創新創業生態系統。本研究透過這樣教學模式的開發與示範,可以在學生為中心的教學基礎下,讓教學者更有能力喚起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而主動學習、提升學習成效,並瞭解教學內容與學生經驗的關聯,實質促進創新創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