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9年度 通識(含體育)學門

遊玩學物理:探究與實作導向物理通識課程內容與評量機制的精進

計畫主持人 許瑞榮 教授
服務系所 國立成功大學 物理學系
配合課程 應用物理與實驗
檔案下載 計畫成果報告
計畫簡報

計畫摘要

為了提升非理、工科系學生族群的科學素養與跨領域能力,開設了通識課程「應用物理與實驗」。此課程是以探究與實作為導向,結合實驗操作、演示以及理論說明,讓學生們除了可以了解經典的物理知識之外,也了解科學研究的基本方法,培養學生觀察紀錄與探索分析的科學思辨能力。

經過三期計畫的執行,我們為此課程設計了涵蓋運動學、轉動、電學、磁學、光學與量子物理等6大知識面向的9個有趣主題實驗(包括實驗設備與講義),規劃出45個展演實驗,以及編撰出約500頁課堂用的投影片講義。 在第三期的教學實踐計畫中,針對五個主題實驗的內容,加入從遊戲中學物理與用手機做實驗等元素;經問卷調查後,可知學生都很喜歡這些新加入的元素。

從學生的學習成效、科學態度量表、與心得問卷等調查與分析,可知109-1的課程內容教學效果最佳。在第三期的後半段109-2,為了瞭解成大學生們在選修通識課程中可被要求的極限,再加重了課程內容與報告份量,結果顯示109-2的課程內容已超過部分學生的負荷。因此,未來繼續開授此課程的內容與對報告的要求,將以109-1的教材分量為準則。此計畫所發展出的課程內容與教材講義,都將公布在成功大學科教中心的網站上供各大學的師生們參考,以提高此一課程的公共價值。

問題意識

成大的另一大半,如文、社科、管理學院等非理工科學生族群,大多在國、高中時,都被強調解題與計算的講授型物理課程,搞壞了學習胃口,而缺乏基礎物理素養。因此,2017年9月起,我就開授通識課「應用物理與實驗」課程,供非理、工科學生選修,希望透過有趣的展演實驗與動手做實驗等教學方式,讓他們有機會經由動手做實驗去喜歡物理,了解物理學科的內涵,認識自然科學的語言與相關工具,增加與科技對話的機會,促進跨域合作的可能性。

教學研究設計

  1. 需要以實驗操作為主的物理通識課程
  2. 建構具有探究與實作內涵的物理通識課程
  3. 遊戲式學習與用手機學物理的引入
  4. 以CIPP評鑑模式,評估教學成效

教學研究歷程

  • 109學年度第一學期「應用物理與實驗」的課程,共安排九大主題實驗,其中實驗二、四、五、六、七共五個主題實驗進行修正型的探究與實作教學模式,主要是在一主題二周四學時的課程執行過程中,由教師先引起學生學習動機並導引學生進行主題探究之後,接著再讓學生根據實驗室所提供的器材進行實驗實作,最後綜合討論各組實驗結果,完成結論,並再度強調主題實驗的物理內涵以及在生活科技上的應用。
  • 除了此一典型的探究實作教學流程之外,也為”實驗五_陀螺儀的原理與應用”特別設計一周二學時的探究實作教學流程,第一周的課程結束之後會發給每組一個戰鬥陀螺,讓學生進行戰鬥陀的測試與改裝,並在三周後舉辦戰鬥陀螺改裝報告與比賽,讓學生們進行表達與分享。

教學實踐成果

  • 在第三期的計畫中,針對五個主題實驗的內容中,加入從遊戲中學物理的元素或用手機做實驗;經調查後得知學生都很喜歡這些新加入的元素,成效顯著。
  • 從學生上課現場的出席率與課後反應,以及學生學習成效的分析,顯示所規劃的課程教材內容,確實可以讓學生喜歡來上課,且對物理概念有更深入的認識。從多位文學院或社科學院的學生都可以獲得90分以上的高分,可知教材內容是適合做為跨域的通識課程教材。另外,學期末有學生說想選修我開授的其他物理課程,可見學生還蠻喜歡這種將實驗融入課堂的課程。

教學反思與未來計畫省思

  1. 本課程涵蓋有經驗學習、行動學習、反思學習、能力學習、遊戲式學習與跨域學習的多元實驗教學模組,可讓學生在整個學習過程中獲得知識與能力。此一教材應該有助於全國的實驗型的物理通識教育的推動。
  2. 我們會將課程的教材內容與講義,都公布在成功大學科教中心的網站上,與其他各大學分享此一教學內容,提高此一課程公共價值。
  3. 此一課程已初具講授、演示與主題實驗三種上課方式的混合式教學模式,並強調合作學習與多元評量,很適合擴大此一教學實踐計畫的研究成果,應用在其他非理、工科的普通物理課程中,例如:工業設計系等。

執行心得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