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9年度 商業及管理學門

跨領域協作 PBL 對學生之經濟成本分析、問題解決與溝通合作等能力之成效

計畫主持人 朱珊瑩 副教授
服務系所 中原大學 國際經營與貿易學系
配合課程 經濟學(一)
檔案下載 計畫成果報告
計畫簡報

計畫摘要

經濟學的發展即在解決商業世界的真實問題。然而,經濟學的課程常是理論的探討,而少有實作的場域讓學生應用經濟學知識以解決真實問題。以考試引導的傳統教學使學生的經濟學學習缺少實作與問題解決訓練,較不能幫助學生建立經濟學理論與真實世界問題解決實務的連結,難以激學習動機。另外,工業 4.0 之下,跨領域合作成為趨勢。面對智能生產可能取代現有人力之窘境, Deming(2017)說明通用能力有助於未來職涯能力的發展。有鑑於此,我們協同商學院的經濟學課程與工學院的作業研究課程而進行跨領域合作 PBL。

本計畫透過 Rubric、問卷與面談等方式進行質化與量化分析。跨領域 PBL 參與前後學生在各類能力平均數差異檢定以及ARCS 模型的研究結果呈現: 作業研究課程中的實作提供經濟學課程一個應用經濟學知識的場域而提升學習動機與強化經濟學專業知識。另外,跨領域合作 PBL 幫助學生培養靈活而廣泛的基礎知識、培養協作溝通技能與有效的問題解決等通用能力。這些成果有助於縮小學校學到的知識與未來職業相關要求之間的差距。

問題意識

經濟利潤最大化是一個被普遍接受的廠商目標,它不僅是經濟理論必教的主題,也是在現實商業社會以及實際生活中被應用落實的觀念。經濟成本之正確計算是幫助獲得經濟利潤的第一步。根據本人的教學現場觀察,學生在學習經濟成本之過程常常為考試所引導,而透過計算題目而學習,這種方式讓學生較難體會現實世界的經濟成本。換句話說,經濟學科之學習過程缺乏實作場域,這容易使學生對專業主題較無感受而引不起學習動機,進而沒有較佳的學習成果與應用於真實世界的能力。

因此,本計畫嘗試透過跨領域協作PBL (Problem Based Learning),提供一個實作場域給商學院學生,一方面引發學習動機,一方面增進學習成效。我們協同商學院的「經濟學」與工學院的「工作研究」,兩者皆為必修的基礎核心課程。工學院學生在「工作研究」主要學習的內容包括設計工作流程、解決生產相關問題及時間研究,這三者都需要經濟成本之分析。工學院學生應用工作研究的方法與工具於製造產品的流程上,並在課堂上設計生產線生產產品;商學院學生透過這個實作場域觀察並進行經濟成本分析。製程流暢與經濟成本降低是殊途同歸,因此學生可以有實作場域體會並釐清經濟成本之概念。

另外,大學生被勞動市場期待具備問題解決、跨領域溝通與合作等能力。在大學之前,台灣以考試為主的教育體制較易培養出被動學習的高中生。然而,在大學教育現場的一個問題是被動學習的高中生在沒有被訓練下,卻被期待一上大學就馬上能自己轉變成主動學習者與具備問題解決能力的人。另外,跨領域合作在工業 4.0 時代日趨重要,但高等教育現場能提供跨領域合作的課程數不多,即便有,也是屬於較高年級的課程。這使得學生沒有機會或者太晚才開始被培養跨域溝通與合作的能力。因此本研究的研究問題為「跨領域協作 PBL 對學生之經濟成本分析、問題解決與溝通合作等能力之成效」。

教學研究設計

本計畫使用問卷設計、統計檢定方法以及ARCS模型。

  • 第一,我們透過問卷設計的方法來觀察與紀錄前後測驗之結果,將結果製作成質化、量化指標資料,並採用統計檢定來檢視與評估課堂中的跨領域PBL對學生經濟學習成效、職涯能力之影響。
  • 第二,問卷設計之題目主要參考其他文獻。問題解決能力問卷內容參考Renata Mekovec et al(2018)以及Association of America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AC&U, 2009) 所提到的問項;團隊合作與溝通能力問項參考 Renata Mekovec et al. ( 2018)、Sherry Fukuzawa er al. (2017)、Sanghee Yeo et al. (2017) 的問項。
  • 第三,本研究以t檢定分析進行PBL之前與之後學生在各問卷指標上之成長率是否顯著大於零。
  • 第四,透過ARCS問卷調查 PBL 對經濟學學習動機的效果。ARCS模型是一種改善教學材料的動機吸引力的方法(Keller, 1984)。Chang and Chen(2015) 提到該模型包含一個系統的設計過程。可以與傳統的教學設計模型結合使用。它也包含動機和學習的一般原則,適用於所有學習環境。

教學研究歷程

我們在經濟學課程教導學生三大主要能力,其中包含「PBL問題解決」、「經濟成本分析」與「團隊溝通與合作」。

  • 「PBL (Problem-Based Learning)」概念為上課主要核心內容,教導學生PBL的7步驟分別為界定問題、初步構想、搜集資料、構想解決方法、挑選最佳方案、規劃與執行以及測試與改善,從學生對於問題的觀察、分析、提問及提出可行解決方法去訓練學生對於事情的感受程度,一個有效率的問題能夠促使學生探究更深層的問題觀念,而問題也必須和現實世界有連結性並且是可行的。
  •  經濟成本分析的課程由老師親自講解,課程中運用各種生活環境的個案位同學說明,並且在課堂中實際操作。「經濟學成本效益分析」,當學生在界定問題與提出可行解決方法後,須做進一步的成本與效益分析為團隊擬定最佳方案,在跨系合作時國貿系同學能夠藉由經濟面向切入,提供工工系的同學有不同的選擇。課程的開始老師先藉由日常生活的例子來與學生解釋,如:購買教科書、選擇單點或套餐對於店家之優缺等,先進行成本與效益分析再分析不同方案(組合)的淨效益,最後根據這些資料做最後的選擇。
  • 除了上述兩大課程內容,老師更帶領學生瞭解「團隊合作與溝通」能力,不管是在校園或是職場上團隊合作的能力都與學生密不可分。首先,釐清團隊合作的概念以及可能帶來的優劣處,並告訴學生建立團隊合作的5步驟,分別為信任夥伴、以目標為導向、適應團隊文化、有建設性衝突以及團隊彼此賞識;接著將SMART(Peter Drucker, 1954) 原則帶給學生,S (Specific)代表目標明確性、M (Measurable)代表可行量性、A (Attainable)代表可達成性、R (Relevant)相關性、T (Time-Based)代表時效性,教導學生如何建立目標;最後帶給學生會議紀錄的要點,在開會時能清楚且準確地將會議內容記錄下來,會議中我們要求學生必須包含會議名稱、與會人、時間、地點、主持人與記錄人、會議議題、說明、正文與決議、結尾。

教學實踐成果

  • 本人受邀到健行科大以及宜蘭大學進行共三場跨領域協作 PBL 的教學成果分享,以對教學社群產生影響與貢獻。另外,學生的跨領域協作 PBL的成果呈現在最終報告中。
  • 各組的報告主題為:竹槍組、免插電手機擴音箱、糖果衝衝衝。成果發表會、講評與頒獎,成果發表影片網址https://youtu.be/8JaL5VVnJ9k

  • 本計畫引導學生參與跨領域協作PBL。跨領域知識精練學生在經濟學的專業、協作給予學生與同領域及不同領域的人合作溝通的體驗、PBL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本計畫檢定學生們在參與跨領域PBL前後的量化資料差異結果。 實證結果顯示本計畫對學生之專業、溝通、問題解決等能力有正向幫助。
  • 我們使用四類問項來評量跨系 PBL 對學生在發現問題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之影響,分別是發現問題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資料蒐集的能力、團隊合作與溝通的能力、創意思考的能力。各類問項皆呈現PBL參與前後之係數值差異皆為正,表示 PBL 對學生各類能力是有正向的幫助。
  • 本研究在ARCS 動機理論之基礎上進行驗證性因子分析(CFA)與偏最小二平方分析(PLS)。驗證結果顯示了ARCS 模型的有效路徑為注意力對相關性有正向影響以及信心對滿意度有正向影響。

教學反思與未來計畫省思

本計畫進一步提供未來精進的建議。

  • 第一,延長跨領域互動的時間。即便本計畫設計許多 PBL 課程、工作會報與課堂作業練習,但是兩領域學生實際進行PBL的時間只有四週,因此學生們無法有效的在短時間內提出真實的問題或是理解問題。倘若跨領域交集時間延長,或許可以顯著增加學生們在PBL能力上的成長。
  • 第二,延展學生資料蒐集的深度與廣度。在 PBL 執行的過程中,學生蒐集可信度高的資料來佐證自己的論述。然而,同學們往往僅在網站上搜尋,而較不習慣閱讀書籍或較具深度與長度的研究文章。針對此,培養學生閱讀書籍或是專業研究的習慣,將使學生之研究內容加深、加廣。
  • 第三,改善只有分工並未合作的團隊運作模式。在實際運作中,學生與團隊成員的溝通不夠多,他們習慣分工各自做,而並未合作。如何使團隊合作與溝通有效進行與發揮成效,這是未來需要精進的問題。

執行心得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