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9年度 教育學門

數位多模態寫作:科技輔助之任務導向英文寫作課程

計畫主持人 曾琦芬 副教授
服務系所 國立臺中科技大學 應用英語系
配合課程 英文寫作方法

計畫摘要

隨著資訊科技的日新月異,人們的溝通平台與方式已與網路發明之前產生質與量的極大變化,文字已不是寫作的唯一媒介,資訊的流通以文字、影像、聲音等形式無時無刻不在真實與虛擬的世界進行且傳播無遠弗屆。在21世紀的今天,使用多樣模態媒介達到溝通目的已成為人們生活的日常。數位科技的快速發展也讓教育現場產生質變,寫作一詞的概念也朝數位的向度延伸,教師勢必要在教學中融入多媒態的活動,才能盡早幫助學生培養數位讀寫能力。如何協助學生於在學期間盡可能培養英文及數位讀寫能力是英文寫作教師必須認真思考且責無旁貸的要務。

本計畫採混合方法研究,課程針對科技大學英文寫作課設計藉此研究提供教師更符合時代脈動、成效更好的英文寫作教學模式。分為準備階段與多媒態寫作融入階段,計44位學生參與研究,實驗組課程融入多模態寫作活動,對照組則為單模態文字寫作。研究採前測-教學介入-後測設計,蒐集的資料包括學習動機問卷調查、英文作文、學生訪談,進行量化與質性分析,初步資料分析結果顯示,學生對英文寫作的信心與學習動機、英文寫作能力、語文素養、科技素養、以及在地文化認同和國際觀均獲得提升。

問題意識

研究問題1:融入多模態寫作活動於英文寫作課程是否有助提升中等及中下程度學生的語文素養與英文寫作能力?

研究問題2:融入多模態寫作活動於英文寫作課程是否有助降低中等及中下程度學生的英文寫作的信心與、學習動機及批判性思考能力?

研究問題3:融入多模態寫作活動於英文寫作課程是否有助提升中等及中下程度學生的科技素養?

研究問題4:融入多模態寫作活動於英文寫作課程是否有助提升中等及中下程度學生的在地文化認同與國際觀?

教學研究設計

本教學實踐研究計畫是採混合方法研究(mixed methods research)的行動研究計畫,期藉由融入多模態寫作活動於教學活動中,提高學生的多模態素養,包括語文素養、科技素養、以及溝通能力,進而提升學生英文寫作的信心及學習動機。

教學研究歷程

  • 研究採前測-教學介入-後測設計,學生於熟悉英文寫作結構及多次練習後,以3至5人為一組,針對自行選定的特色地方景點進行三項寫作任務:純文字文章、ppt投影片以及拍攝5至8分鐘的影片。
  • 分析的資料包括學習動機問卷調查、學生作品、學生訪談,資料分析採量化與質性分析。
  • 初步分析結果顯示,學生在多模態寫作成品中表現更多的創意與善用各種語言和非語言資源,多模態的寫作經驗確實能提升學生對英文寫作的信心與學習動機、提高學生英文寫作能力、語文素養,提升科技素養、在地文化認同和國際觀。

教學實踐成果

執行本計畫讓我看見科技大學學生的創意與無限潛力。本計畫指導學生完成多模態的英文寫作介紹台灣各城市景點,以往使用單一模態文字描述時,學生總會因文法與字彙的侷限,感到沒自信,沒有學習動機;然而,當結合影像,音樂,圖片之後,多模態的寫作計畫讓學生發揮了創意,完成的超連結ppt與短片不但能清楚介紹台灣具特色的景點,也讓學生備感信心,覺得很有成就感,即使英文不夠完美,仍能以英文介紹台灣;

再者,因為與同儕合作完成寫作計畫,也因此培養了團隊合作的精神,合作的經驗亦成為美好的學習體驗和回憶。當我檢視學生的作品時,內心充滿感動,我了解到,單一模態的文字寫作,已無法滿足網路時代所需要的寫作需求,再者,單一模態文字寫作極可能扼殺學生多元的創造力與創意發想,在科大的環境中更是如此。我認為本計畫訓練學生的世帶得走的寫作能力,未來無論是學生進修或就業,甚至是經營個人的生活,這項能力都會對學生有所助益,這才是學校教育應該教授的能力。

教學反思與未來計畫省思

  1. 執行此計畫讓我感觸良多,我發現科大學生是相當具可塑性的,對於實務的學習興趣與動機遠遠高於理論的學習,教師若能引導學生結合理論基礎與實務應用,學生的學習效果必能大為提升,這讓我更確定結合理論與實務於教學的信念,教學若沒有扎實的理論為基礎,很容易流於架構鬆散,若沒有實務為用,則無法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因此教師必須思考,如何引導學生,將課室中所教授的知識與技能應用在真實生活中,並且能與學生的生活有所連結,如此的教學設計與實施,才能發揮教育最大的成效。
  2. 科技日新月異,語言教學所面臨的問題很多時候來自教師,如果語言教師能跨出舒適圈,嘗試將科技融入教學,將學生的生活與經驗納入教學設計的考慮因素之一,自然能激發學生更高的學習動機與自信心,沒有什麼比學生的學習動機與自信心更能激勵老師了!而老師必須自己去製造契機提升學生動機,給予學生機會培養自信心,一旦學生的學習動機提升了,自信心增加了,其他的教學成效自然水到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