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9年度 [專案]大學社會責任(USR)

以設計思考為核心的服務科學課程設計—以科博館為實踐場域

計畫主持人 鄭菲菲 教授
服務系所 國立中興大學 科技管理研究所
配合課程 服務科學

計畫摘要

本計畫主要目的在於培養以設計思考為核心的服務科學人才,藉由場域實作、以及設計思考、服務設計等相關工具之介紹及操作,使同學成為能從使用者需求出發,進而著手設計感動人心服務的跨領域人才。本計畫主要配合的場域為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期能透過場域協作實踐,讓同學們透過場域探索、需求洞察、創意發想、創新服務概念設計、原型發展、場域驗證等系列主題,從做中學,以達學習成效。計畫搭配服務科學課程進行,共有39位學生修習本課程,針對流程動線規劃改善、APP優化、文創商品開發、國際化網站優化等共計八個主題進行實作。

研究結果指出,學生們普遍認為課堂理論搭配實際場域操作的模式,有助於其瞭解理論與實務如何結合,各組所提之成果,亦有助於科博館在未來改善服務之參考。此外,根據問卷分析結果顯示,創造性人格特質較高者,在學習滿意度及學習成效上都有較好的表現;而在四種學習風格中,以同化型(assimilating)學習風格者,在學習成效表現最佳,而發散型(diverging)學習風格者,在學習滿意度之平均值最高。本計畫之成果除能提供創新服務提案構想供科博館參考,另一方面因應大學社會責任的主軸,銜接現有學生學習問題與未來社會與產業需求,降低學用落差。

問題意識

隨著服務業的重要性逐漸提升,目前產業對於具備服務科學、跨領域人才的需求若渴。因此,本計畫主要目的即在於培養服務設計人才,藉由跨領域實作、以及服務設計相關工具之介紹及操作,使同學成為能從使用者需求出發,進而著手設計感動人心服務的跨領域人才。

雖然服務創新的重要性已日漸為企業所重視,但在教學現場,卻鮮少有能夠系統地培養服務創新人才的課程,主要原因為傳統的上課方式,大多由教師講授,有時則搭配教學個案討論,但與場域現況或企業實際需求仍有一段落差。根據中興大學深耕計畫內容,結合未來產業創新人才之需求,培養學生跨領域整合能力,都是現今教學現場迫切需重視的議題,若能透過此一教學實踐計畫,藉由適當的課程設計,搭配實際的場域讓同學可以實際操作,將課堂上老師所教授的系統化工具及方法,在一學期的課程中,不斷反覆操作練習,有助於培養學生在服務創新及服務設計領域的知識、實作能力及跨領域整合能力,並與中興大學校方與在地社區緊密合作,本著大學社會責任,除培育人才外,亦能與實際場域議題結合,提供創新解決方案,亦可避免學用落差之問題。

因此,本教學實踐研究計畫之動機,乃是基於中興大學在跨域學習與社會、經濟、文化、生態永續等議題之投入,以及個人在教學現場之經驗與觀察,深覺跨領域、具實踐能力之人才為未來社會急需之人力,本計畫以設計思考為課程設計之主軸,加入設計思考概念為架構,期望能突破現有課程之教學方式,以顛覆既有思考邏輯之方式進行創新教學,透過服務科學概念,與社區共創價值,強化校園與社區的在地化連結,作為創新教學之基礎。期能透此計畫,進行創新教學之實踐,整合各方資源,達到校方、在地社區、學生、教師等多贏之局面。

研究目標以系統化的方式教授服務科學之工具與方法,培養同學洞察需求、溝通協調、創意思考及解決問題之能力,以培育具設計思考能力之人才;突破現有課程限制,以創新教學法帶領同學針對實際場域進行服務設計,鼓勵同學從做中學,培養具實作能力之創新人才,減少學用落差;此外,與科博館之合作,將能協助其改善現有服務問題及流程,加強中興大學與在地之連結。

執行場域

  •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教學研究設計

本計畫以開設在中興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的選修課—「服務科學」課程著手,並與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合作進行創新服務設計,期能讓學生在實際場域中,應用在課堂上所學的工具及方法,提出創新服務解決方案。為使教學成效達到良好品質,本計畫採系列性的課程規劃,依據設計思考四個步驟進行課程設計。

本計畫主要目的,在於以設計思考為核心,進行「服務科學」課程之設計,並科博館為實踐場域,讓修課同學可以透過「做中學」(learning by doing),將課堂所學應用至實際的場域中。本計畫將探討設計思考雙鑽石模型之教學內容,搭配場域實踐的情形下,對學生的個人及團隊學習成效之影響,同時亦將探討學生的創造力人格特質及學習風格在此架構中的調節效果。

教學研究歷程

本計畫採用設計思考雙鑽石模式,使用計畫申請人自行開發之教材進行教學,並配合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進行場域協作實踐,讓同學們透過場域探索、需求洞察、創意發想、創新服務概念設計、原型發展、場域驗證等系列主題,從做中學,以達學習成效。在課程進行過程中,授課教師將從旁觀察修課學生投入的程度、學習的方式及成果等,得知其學習成效。

此外,修課學生的創造力人格特質、學習風格,則將透過量表進行衡量。本計畫在課程不同階段中評估學生之學習成效,以團隊在課堂討論及演練、期中進度報告及期末成果發表中之表現及所產出的具體成果作為團隊成績評分項目,針對團隊在此門課程中所需具備之創新服務人才能力為評量指標,發展rubrics量表為團隊評分。

接者,根據所確認之服務設計課程重點,進行課程及主題設定,本計畫與科博館合作,進行場域實踐,一方面因應大學社會責任的主軸,銜接現有學生學習問題與未來社會與產業需求,透過專業深耕、跨域連結以及與實踐場域的連結,培養專業、具設計思維的服務科學人才。

教學實踐成果

本計畫的成果中,共針對科博館服務產出了八組創新服務提案,分別為購票流程、參觀動線、APP優化、數位典藏學習中心升級再造、推廣線上蒐藏庫、大數據與CRM、文創商品開發、發展國際化官網等。在期末的成果發表會上,科博館的專家們,都對學生的成果感到相當驚艷,許多想法都是他們之前沒有想過的,由此可以得知,透過系統性的創新教學,能夠激盪出許多新的想法,解決實務上的問題。

在成果發表前,由於需要安排各組發表順序,結果發現雖然學生生分成八組,但實際上八組並非互相獨立的議題,而是彼此間皆有關聯性的。例如,購票流程、參觀動線、數位典藏學習中心升級再造、文創商品開發等組,有其先後順序關聯,而行動導覽APP優化、線上蒐藏庫、CRM與國際化官網亦有許多錯綜複雜的關係。因此,各組同學雖然各自進行不同議題實作,但仍需與其他相關組別溝通、合作,期末成果才能產生一個完整而不衝突的完整方案。

此外,許多學生提到透過這門課,讓他們能夠對設計思考有更完整的瞭解,而課堂上學習到的工具,也能夠應用於解決其它問題,因此,本計畫是給學生釣魚竿,讓他們能夠在未來的工作上,有足夠的能力解決問題,而非僅是給他們魚而已,顯示對於縮小學用落差有相當顯著的成效。

教學反思與未來計畫省思

本計畫在執行過程中,感受到事前的規劃非常重要。在開學前,即必須透過與科博館密集的合作,以確認主題與合作模式,同時參與的場域專家若能對所合作的內容有足夠程度的理解,都能有助於計畫的順利執行,因此,後續若開設相關課程,都必須預留事前與場域專家溝通的時間,以確保課程能夠順利進行。此外,由於場域專家在與同學互動的過程中,會提供許多實際執行的考量,有時與同學們的創意可能會有衝突,此時就必須藉由溝通、解釋,雖然有時會讓同學們感到挫折,但這是一個很好的學習機會,讓同學們瞭解理想與現實的落差。

另一方面,本課程成果亦可用於連結創新教學教師,透過本教學實踐研究成果,抛磚引玉,在服務設計教學領域中提供創新教學法之分享,期能吸引更多有興趣的教師一同參與,更期待能形成服務設計教師社群,舉辦教學經驗交流分享座談會,提供一個知識分享平台,以促進此一教學領域的教師互動,針對教學方法、教材發展、場域及主題設定等議題進行討論,以強化教師教學品質,並提升教學研究能量,形成正向循環,奠定設計思考創新教學之基礎。

執行心得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