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合任務導向與回音法探討華語口語與表達課程之學習動機與教學成效
本計畫在必修課「華語口語與表達」實施任務導向與回音法以有效提升學習動機與正確口音維持率為最終目標。研究問題ㄧ為如何訓練學生能夠標準地發音?並能在課程之外或是結束之後,仍維持自我發音的正確性。二為如何培訓修課生具備對華語學習者的發音問題進行糾錯並改善其發音的能力?課程中共安排五項任務,分別為任務ㄧ華師訪談、任務二回音法錄音、任務三分組主題探討、任務四國際生糾音、任務五演講發表。
為解決第一個研究問題,以任務一讓修課生能夠「意識」到正音的重要性,以提升學習動機,增強自我監控,才能夠維持學習成效,達到正確口音維持率,並以任務二、三、五提升其口語發音與表達。第二個研究問題則以任務四和課程中安排資深華語老師展示糾音技巧並實際示範的工作坊為主。期中教學反饋結果呈現任務一、二、四的學習動機,五分制中分別得到4.5、4.8、4.8;另在校務期末整體課程教學評量中,學習動機則在十分制得到7.33。維持發音正確率部分,前測平均成績為47.7,後測平均成績為80.5,平均進步32.8(81.64%,(後測-前測)/前測*100%);延宕測平均成績為84.6,比後測平均進步0.8(0.88%),比前測平均進步32.6(63.27%)。從上述成果可以看出,本課程採用之教學策略能夠有效提升學習動機,並達到正確發音維持率。
華語教師的工作職場,不論在國內或是海外,特別重視華語教師的口語發音,在臺灣各大學開設華語文教學相關的系所或學分學程的課程架構中,幾乎可以看到「華語口語與表達」被列為必選修課程之一,也是教育部對外華語教學能力認證的考科之一,主要目的即為檢視職前華語教師是否具備標準的發音、口語習慣和語言表現。可見該科是學生未來準備擔任華語教師極為重要的基本功,也是最重要的職能之一。
本人曾開設過三次「華語正音與口語表達」課程,根據經驗發現學生可能不瞭解華語在不同地區的語言差異,或是不認為「具備標準發音與優良的口語表達能力是身為華語教師的基本功」,或未體認到職場的職能要求。因此,可能會對課程要求其發音必須「標準、字正腔圓」產生質疑,進而對於自我發音的監控,則無法努力去追求並維持。此動機問題,則衍生出課堂外或是課程結束之後,學生的發音或口語表達能力漸漸地「恢復原狀」,能夠維持自我發音與口語水平的學生比例甚低。
研究問題一:如何有效地提升學生華語口語表達能力?
研究問題二:如何引發學習動機以達到維持口語表達正確度?本課程最終目標則是訓練職前華語教師其自然口說都能夠發出標準語音、呈現優良的口語習慣和語言表現,並且能在課堂之外或是課程結束之後仍然維持這樣的表現。
- 本研究計畫的主題是運用「任務導向教學法」(Task-based Approach,Willis,1996)與「回音法」(Echo Method,史嘉琳,2012,2018)對舊有課程加以調整與改造。相較於其他華語正音課程,本課程內容的設計更著重在符合對外華語教學職能。任務導向教學法是一種以完成任務來幫助學生學習特定技能的學習方式,在進行任務的過程中,主動思考並從實踐中學習。
- 回音法主要目的在訓練學習者的聽力與口語發音。以學習英語為例,回音法第一步驟是找到一個有文字稿的音檔,第二部分重點在於「用心聽」、「專心聽」(listen),留意發音、語調之後,在心裡重播一次(echo),忘掉自己原本的發音方式,只要重新心裡那個聲音,在模仿那個聲音(repeat)。如果這個過程熟悉了,就可以不需要在內心重複,可以直接跟著音檔說。在跟著大量優質的範本音檔口說練習之後,也會使詞彙、語法和口語表達水平提升。
課程中共安排五項任務,分別為訪談現職華語教師、每週採用回音法錄音、兩岸語言比較之主題報告、十次國際生糾音實習,以及演講練習,並且安排兩場現職教師帶領工作坊,分享發音對於華語學習者之重要性與自我發音之訓練,以及語音教學與糾音策略。
在每一項任務執行之前,授課教師充分給予學生任務說明,先讓學生熟習與該任務有關的背景知識、語言要素,以減輕學生的認知加工負荷;接著學生必須使用所學得的知識或技巧去完成任務,此階段的目的是以任務的完成激發學習動機、建立信心;教師針對上一階段學生所衍生的種種語言問題,加強其用法以增進學生的語言能力,例如回音法發音訓練則在每堂課學生收到教師聽審反饋之後,再進行小組練習,每一項任務也利用google 表單進行學生互評,可以觀摩其他學生的任務結果並在課堂討論。此階段不一定完全要由講師講解,也可由學習者通過觀察、分析找出語言使用的方式。
本研究之學習評量採用三種方式:發音訓練以教育部對外華語教學能力測驗中「華語口語與表達」考科隨機選取考古題為試題,進行前測、後測、延宕測驗量化方式評估;任務型教學法之各項任務成效採問卷調查;整體課程執行成效則透過本校校務研究中心設計之「教學實踐量表」問卷調查「教師教學方法」、「課堂內容」、「課程內容與教材滿意度」、「教學成效」、「學習動機、興趣與表現」、「整體學習經驗」等的描述性統計。
本研究主要結果發現「任務導向教學法」能夠有效提升學習動機,且「回音法」也能看到學生發音方面顯著的進步。
- 透過任務一訪談現職華師的成果學生能夠了解職場對於華語教師口語表達之要求,學生也透過互評了解其他同學訪談內容,並且互相記錄發音和口語表達上可以改進的地方,藉此訓練其聽力。現職資深華師的演講「如何訓練自我發音與提高口語表達技巧」之主題,更獲得學生高度評價。
- 發音訓練前測平均分數為47.7分,後測平均分數為80.5分,延宕測平均分數為84.6分;後測比前測平均進步32.8分,進步幅度百分比為81.6% 。若移除兩名未參加延宕測學生之前後測資料,以求前後測與延宕測參與者完全相同,則前測平均分數為51.9分,後測平均分數為83.7分;後測比前測平均進步31.8分,進步幅度百分比為61.8%,延宕測比前測平均進步32.7分,進步幅度百分比為63.3% 。可見學生發音進步的副度,並且在課程結束一個月之後,仍然維持發音之準確度。
- 主題報告與演講練習之目的為讓學生在自然語流中也能保持發音之準確度,減少贅字贅詞,以提升口語流暢度。
- 十次國際生糾音實習讓學生初體驗接觸學習華語的國際生,並邀請國際生一同參與工作坊實際了解學生糾音方式並給予指導,學生反饋優良。
- 整理課程部分,本校校務研究中心問卷調查結果發現本課程在「教學法上之多樣性與學生互動」均優於全校課程。
本計畫執行過程中,得以重新檢視該門課設計、執行與成效。基於教師自身與他人的教學現場觀察,從內在學習動機出發,將以往用於外語學習的任務型教學活動,嘗試用在母語成人者的口語訓練,透過回音法發音與口說訓練,可見其明顯進步之成效,且學習成效具有持續性,能維持準確的口語表達方式。不同以往的訓練方式只著重在發音部分,本研究採用整體的綜合訓練,同時訓練聽力、語音、詞彙、語法等面向,以達到口語水平全面性的提升。除此之外,將學習動機與口語能力實際操作以「做中學」的方式,運用在指導華語國際生的發音指導,將理論與實務操作結合,讓學生有更深層的學習效果。此外,希望透過本研究未來之論文發表,可將學科教學知識作為華語文教學培訓之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