敘事培力及多元文化視角之合唱劇場教學研究
音樂是親近世界、體驗各國文化最容易的方法之一。世界各民族以其語言及樂器所演唱演奏多元繽紛的世界音樂。這些音聲由土地發展出來,反映著在這片土地生長的人群之生命躍動。有鑑於合唱對大學生於音樂領域的成長及人格發展的助益,更是體驗美感經驗之最佳途徑;跨界劇場形式,因其敘事性以及多元感官之刺激,往往較純音樂更容易貼近人心,更能作為引領學生親近經典的音樂教育之媒介,因此開設敘事培力及多元文化視角之跨域合唱劇場實作課程。
研究目的為(1)開發並執行以多元文化視角且融滲敘事培力的合唱劇場實作通識課程之課程內涵及教學策略,(2)提升科大生的國際視野及敘事能力,(3)探索科大生於合唱通識課程中之學習歷程及學習成效。本研究採行動研究法,以研究者任教合唱通識課程及修課的科大生為研究對象,開發敘事培力及多元文化視角之合唱劇場教學設計。在本課程中,引導學生由「聽·唱·擊·戲 世界音樂」開啟一扇文化交流的音樂視窗。結合教學現場觀察及相關文獻交叉檢測之研究成果顯示,本課程有效提升學生的音樂能力、國際視野及敘事能力,期能提供合唱教育者及通識學門教師之參考依據。
團隊或跨領域合作是現代社會發展的大趨勢,因此培養同時具備全球化與在地化視野,且具轉化能力及統整思維的人才,正是宏觀通識教育的重要使命。藝術因其多元性及關注事物間關聯性的本質,而被視為能結合他學科領域與文化元素的媒介,藝術教育逐漸成為跨領域課程中,影響學生學習及教師專業發展的關鍵。音樂由於內涵與形式的廣博包容特性,恰可提供與其他學科跨領域整合的元素,展開跨領域的對話及交融。合唱是普及性最強、參與面最廣的音樂教育形式。因此以合唱劇場作為載體,發展學生的合唱技能、音樂素養、敘事能力國際視野、以及合作能力。
本研究採行動研究法,以研究者任教合唱通識課程及修課的科大生為研究對象,開發敘事培力及多元文化視角之合唱劇場教學設計。在本課程中,引導學生由「聽·唱·擊·戲 世界音樂」開啟一扇文化交流的音樂視窗。研究目的為(1)開發並執行以多元文化視角且融滲敘事培力的合唱劇場實作通識課程之課程內涵及教學策略,(2)提升科大生的音樂能力、國際視野及敘事能力,(3)探索科大生於多元文化合唱通識課程中之學習歷程及學習成效。
- 課程架構
課程內容則分為兩大主軸,一為世界文化的研討,含地理特色、歌謠、舞樂、樂器等及世界音樂的合唱作品之習唱,以累積其創作的靈感與養份;二為敘事及展演技能的培養,包括劇本寫作、演奏、演唱、肢體開發、節奏音景創作等,以達期末合唱劇場的整合演出。
- 學期前段,為實作先備能力與知識建構期及合唱劇場前製期,兩者是交叉進行。
- 學期中後段,則進入排演、製作、宣傳、整合、以及最終的展演期。而期末為達成完整的教學歷程,則涵蓋檢討、回饋與反思的階段。
- 課程進行方式
- 開發學生聲音潛能,引導合唱基本訓練及合唱協調訓練。
- 多元文化合唱作品賞析與指導習唱。
- 以合唱文本為觸發,進行閱讀討論。
- 世界文化巡禮專題:以小組為單位,對選定的特定國家或文化作特色及民謠的介紹,並對曲目進行分析討論。
- 合唱劇場創作及演出:指導學生運用本學期所學的多元文化曲目,分析其地域文化特色或歌曲意涵,重新詮釋,並組織戲劇結構,師生於期末合力創作演出一齣合唱劇場《流·藏》。
- 敘事培力教學重點
- 觀察能力: 藉由「音景節奏創作」、「我是配音員」、「角色大觀園」等課程活動中,培養學生敏銳的感受力及觀察的理解性,作為敘事創作的基礎。
- 簡報能力: 學生於小組專題製作及發表「世界文化巡禮」、「戲劇故事梗概」,增進口語表達與簡報能力。
- 表達能力(包含文字、音樂、影像、肢體) :透過課程活動中的專題報告、演唱與肢體訓練、舞動與節奏創作,以及文本的編寫,加強學生的表達能力,除了口語以及文字書寫,也加強了肢體及音樂表達的敘事能力。
- 策展能力:引導學生藉由親自規劃、宣傳、製作到演出一場合唱劇場,來體驗及增進策展能力。
- 演奏、演唱能力: 經由一系列的排練以及最後的演出,讓學生的演奏及演唱技能得以發揮,成為表達的利器。
- 音樂能力測驗:測驗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為音樂認知,包含對應曲目的國家及場域之文化、地理、語言、樂器、歌謠等,採用筆試的方式做測驗;第二部分為歌唱技能,採用術科考試的方式,由教師測驗學生視譜、音高及節奏的正確性、及音色、詮釋等,兩部分的測驗皆於學期初及期末分別進行前、後測驗。
- 敘事力與國際視野量表:量表包含二個部分,第一部分為自編敘事能力評量,包含簡報能力、文化展示能力、故事形塑、 曲目分析、演唱/奏技能等五構面;第二部分為自編國際視野評量,融入多元文化教學考量,並參考新課綱核心素養進行編制,包含國際素養、全球競合力、全球責任感等三構面,整份問卷皆採用李克特五點量表,於學期末進行。
- 多元文化曲目體驗量表:根據課程中習唱曲目對應的文化語言等內容,自編李克特五點量表,包含認知理解及喜好兩構面,於學期初及期末分別進行前、後測驗。
- 訪談:課程後邀請修課學生進行半結構式訪談。訪談問題包含習唱多元文化曲目的挑戰,創作合唱劇場所運用的符號象徵以及敘事手法,以及對於各國音樂或各國文化的新體認。
- 本課程活動設計與大學生之敘事培力連結,讓學生藉由參與實際付諸行動,不僅探索音樂的敘事功能,也提升自我表達能力。
- 合唱劇場創作歷程,首重音樂敘事與表達,其次為音樂視覺化的呈現,藉由燈光、劇場、肢體、隊形及服裝等視覺效果呈現抽象的音樂作品,激發學生對於音樂的多元思考與統整能力。
- 由世界音樂的習唱,認識各國文化特色、成功拓展外國語言能力及國際視野。
- 以合唱技巧及創作為根基,結合多元曲風的音樂,與世界接軌,讓音樂的學習趨向國際化。
- 學生從中學習欣賞及尊重不同的文化族群與特質,並激發對文化傳承的使命。
從音樂教育的立場,雖然學生的起始點不同,但鼓勵其認知、情意、技能等音樂各構面的發展。合唱不只是藝術教育的薰陶,更是生命教育的延展。現因少子化,不少學生成長較為孤單,但在合唱中,可學習團隊合作,也享受和聲之美及體認群體之融合與力量。學生在一個被認同且溫暖的團隊裡,願意敞開心胸去突破自我,開發潛能。學生的創意及熱忱,在在讓我相當驚艷。期待下學期課堂匯集一群心靈與聲音皆契合的學生們,一同感受音樂與生命的悸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