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機共舞-職能治療學生失智認知訓練暨機器人程式設計之跨域進化秘技
研究動機:跨專業教學是職能治療師養成過程的新興重點。
研究目的:一、 建立失智認知訓練暨機器人程式設計之創新跨域教學優化模式 二、 建立一套合適的自我引導學習輔助工具 三、 檢驗此創新跨域教學優化模式,在學生知識、臨床表現和自信的教學成效。
研究設計:透過教學行動研究,結合職能治療三年級「臨床見習 I」失智日照的12周見習,與「機器人程式設計」之Zenbo程式設計,並建立自我引導線上學習,從觀察與反思、問卷及成績評量等質、量性資料,及開放空間會議記錄質性分析,檢視成效。
教學暨研究成果:教學模式建置 年度參加的學生共12位,模式之教學結構面有:上述兩門必選修課、跨領域雙教師、教學雲端平台和教科書指定。教學過程面包含講授、讀書報告、分組討論、程式設計上機、以及失智日照中心場域的實務見習。
學生學習成果:1.失智知識-學習前後測的無母數相關樣本配對檢定,呈現顯著進步(p=0.002)。2. 設計與應用認知刺激訓練-「臨床見習I」本站成績為80~92分。3. 機器人編程與應用-「機器人程式設計」皆獲80分以上成績,作品參加校內醫療領域創新資訊應用競賽,獲得第三名佳績。4. 自信心-臨床自信問卷前後測,於無母數相關樣本配對檢定結果呈現顯著進步(p=0.042)。
教學歷程之評估:質性分析結果呈現,透過教與學、輔以回饋省思,帶動失智活動與科技導入,能引導學生邁向成功經驗。
建議與省思:跨域學習複雜,事前需審慎規劃與協調,加入多元輔助工具平台。科技導入必須與使用者經驗密切結合。教學必須滾動檢討並改良,始能獲益。
想要解決之教學實務問題是:如何有效提供自我引導學習平台,協助學生1)學習複雜的跨領域知識,和 2)以機器人輔助認知刺激介入為題,提升學生程式設計與應用之跨域能力。
本研究整合了:跨域學習、創造思考教學、自我引導學習輔助翻轉教育、機器人輔助健康照護,和認知刺激介入場域實作。
- 本計畫涉及兩門課程:「臨床見習I」和「基礎機器人設計」之部分內容。
- 計畫建置了一個雲端自我引導學習輔助工具平台,逐步修正優化並累積資料庫內容,視教學進度需要,配合開放給學生利用,協助學生建構失智認知訓練和機器人運用的知能,雲端平台也提供學生共編和多人分享的管道,調整並精進自身學習的歷程和成效。
- 計畫與跨領域教師合作辦理機器人程式設計工作坊,由雙師協助學生設計機器人程式,應用到老人日間照顧中心的團體訓練中,使得在場域的職能治療臨床見習,除了讓學生學會職能治療專業的活動設計和帶領之外,也在老人日照場域接觸失智症個案,以及練習設計機器人程式,實際測試其成果,將學習由校園延伸到實務的現場,並達到跨領域整合教學的目標。
創意產出成果:
- 12位學生於12周場域見習過程中,設計出10次認知刺激介入訓練課程,完成10份課程模組設計的詳細計畫書,並順利在日照機構中執行之。
- 於程式設計工作坊中,每位學生自己設計1支Zenbo機器人程式,並實際在機器人身上執行之。
- 12位學生分工合作設計4支預計要與認知刺激介入訓練課程搭配的Zenbo機器人程式,其中1支順利在活動當中導入。
學習成效評量:
- 「臨床見習I」課程於長青日照中心的分站見習分數,12位學生最低分數為80分,最高分數為92分,平均為86.1分。
- 「機器人程式設計」微學分課程,12位學生最低分數為92分,最高分數為96分,平均為94.3分。
- 知識前後測,有關失智症、認知刺激介入和Zenbo機器人的知識測驗,經由無母數相關樣本檢定,12位學生的後測分數顯著高於前測,顯示學生在相關主題的學習上有明顯進步。
- 自信心評量:於學期初和完成該分站見習時,12位學生的臨床自信心量表有明顯進步。
競賽成績:
學生將見習導入機器人程式設計的過程和結果整理,投稿參與校內醫療領域創新應用專題競賽,獲得第三名。
第一次申請並執行教學實踐計畫,是一種新的嘗試。雖然擔任大學教師已經許多年,卻是第一次從教學的角度去檢閱教育相關的書籍和研究文獻,即便在過去,每一年都會重新設計課程,也在每周備課時,都會視當下狀況來微調課程或教學方式,但這次的經驗引導我以不同的視野來思考與規劃。深覺得教師進行教學研究之重要性。
初期,教師許多時間和心思花在如何將複雜的教學規定、教材和範例,以線上方式整理,並提供給學生。經由「放到線上」的目標設定與行動,教師對於教材和教學歷程提高了組織性,包括份量與順序都有所改善。於兩梯學生轉換之間,透過第一梯學生的知識與臨床自信後測,教師了解到第一梯學習經驗中比較欠缺的部份,於第二梯見習中安排加強。
於學期末的開放空間會議,經由專業師資的討論引導,且是在教師不在現場的方式,學生自在地暢所欲言,絞盡腦汁與心力在探討學習經驗之優缺點。教師於學期結束之後才聆聽會議錄音和檢閱逐字稿,對於學生的內心想法與感受,有不同以往的認識和啟發。很幸運於110年除繼續提出新的教學實踐研究主題,並獲得通過外,也繼續延伸教學主題,去提出科技部醫學教育的計畫,讓同樣的課程在創新的前提下,不斷地修正與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