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9年度 [專案]大學社會責任(USR)

翻心的管理決策會計課程

計畫主持人 王雅芳 副教授
服務系所 靜宜大學 會計學系
配合課程 管理決策會計

計畫摘要

本教學實踐研究計畫以學生為本位,將會計的學習融入沙鹿海線地區的傳統產業進行地方服務,培養在地情緣來牽引學生主動投入會計的學習,從“心”出發,或許會為學生帶來不一樣的學習感受。本計畫將藉由管理決策會計的授課內容,邀請沙鹿海線地區的企業主分享,以及結合製作計畫書的方式進行。主題式的授課內容可以強化學生的會計資訊運用基礎;在地企業主分享不僅可以使學生瞭解地方特色與屬性,進行在地傳統產業問題、需求或困境的議題探究,更可以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在地情懷;計畫書的撰寫則是可以整合學生對於會計資訊運用及溝通協調等能力,藉以提升學生對社區之認同感,及嘗試問題解決的能力、方法與行動。

問題意識

教育部積極推動大專校院教師教學實踐研究計畫,其目的為精進教師教學品質,提升學生學習成效。其中,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USR)更是以學生為本位,鼓勵教師的教學強調在地實踐與跨域創新,以單一或跨域課程連結在地特色,帶領學生將所學與在地或社區需求結合,進一步探索解決社會永續發展問題,並藉此機會培育學生關懷在地發展,強化學校與區域的合作關係。會計系學生身為管理學院的一員,所學習的內容與商業環境、經營管理習習相關,學生理應要重視將會計資訊融入生活,並學習進一步與實務結合。

然而,因為會計系的會計課程及會計實習課繁重,使得學生經常把焦點放在會計相關課程的計算演練,以因應沈重的考試壓力。對於要付出較多心力的會計相關實務課程,學生們通常是敬而遠之、或是學習意願低落。管理決策會計為會計系大四必修課程,此門課程為成本會計之延伸,其目的為教導學生運用成本會計資訊進行管理決策分析及績效評估,是一門常常需要腦力激盪的進階課程。若是此門課程能結合不同的教學方式,讓學生走出教室去實際進行會計的腦力激盪,就能藉由此機會培養學生的在地情緣來牽引學生主動投入會計學習的意願。如此一來,不僅能提升學生對於課程的參與感,更是能激發學生對於學習的熱情。

執行場域

  • 沙鹿在地傳統產業

計畫對應SDGs

項目 類別 目標
SDG 4 教育品質 確保包容性和公平的優質教育,為全民提供終身學習機會

 

教學研究設計

  • 本計畫搭配管理決策會計課程內容,除了教師授課之外,更是結合在地傳統企業主分享、社會參與,以及後續撰寫管理決策分析暨建議計畫書,讓學生們可以實際運用成本會計資訊對沙鹿地區的傳統產業進行管理決策分析及後續的績效評估。
  • 在地的實際案例不僅讓學生可以清楚不同成本制度的應用,更可以進一步的運用策略→規劃→預算的整體預算觀念,藉由策略的分析、製造的規劃、製造的實際過程、販售的過程、帳務處理、及後續的績效評估這樣的環節,把枯燥的會計資訊變得生動。

教學研究歷程

  • 沙鹿海線地區有許多貼近人們生活,但是卻逐漸被人們所淡忘的傳統小產業,例如:手工棉被行、苦茶行、地瓜小農…等等,這些在地的傳統小產業面對大環境的衝擊,在經營方面常常是顯得有心無力。因此,本計畫以大學社會責任實踐為目標,將沙鹿海線地區的夕陽企業作為個案挑選的主軸,藉由管理決策會計課程內容來教導學生如何運用會計資訊去翻轉這些在地傳統企業的思維、創造新氣象。
  • 本計畫除了透過事前與事後的學生問卷回函,來了解學生是否在透過這樣多元的學習方式有達到提升學生對在地之認同感,及嘗試問題解決的能力、方法與行動之外,本計畫也將呈現會計翻轉前與翻轉後的個案分析內容,以了解學生的會計程度是否在透過這樣多元的學習方式有提升。同時,學生們所撰寫的個案分析內容將與沙鹿海線地區的企業主分享、交流,期待可以為在地產業盡一份心力。

 

教學實踐成果

  • 透過前測與後測的問卷結果可知,在學生的會計思維、學習興趣、學習成效及課程滿意度方面,絕大多數的同學對於互動式的多元會計教學內容給予極為正面的肯定,表示主題式的管理決策會計授課內容不僅可以強化學生的會計資訊運用基礎;
  • 同時,在地企業主的分享不僅可以使學生瞭解地方特色與屬性,進行在地傳統產業問題、需求或困境的議題探究,更可以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在地情懷;
  • 最後,計畫書的撰寫則是可以整合學生對於會計資訊運用及溝通協調等能力,藉以提升學生對社區之認同感,及嘗試問題解決的能力、方法與行動。學生們所撰寫的管理決策分析暨建議計畫書是具體呈現可觀察、檢核或比較的學習效益最好的指標之一,藉由管理決策分析暨建議計畫書的完成,我們也可以從作品裡面看到學生嘗試問題解決的能力及對在地認同感有明顯的提升,同時,從作品的內容也了解學生的會計程度透過這樣多元的學習方式有明顯的提升。

教學反思與未來計畫省思

透過此教學實踐研究計畫的執行,不僅強化了學生的自主學習效率,本人也更加清楚學生所需要加強的學習區塊,未來設計更加適合學生將來實際可以運用的課程內容,彼此教學相長。因此,期待未來不僅可與其他教師分享執行計畫的經驗及收穫,更期待可以有更多的教師共組研究及教學團隊,共同投入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創造優質的教育效益。

執行心得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