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9年度 工程學門
運用BOPPPS教學模組結合合作學習之課程設計對跨域學習成效之初探:以組織工程課程為例
計畫摘要
跨領域的教與學已被視為21世紀高教中培育學生未來的就業能力和持續發展能力的重要關鍵。在跨領域的學習過程中,由於各學科背景有著不同的認知架構,僅部分了解對方領域的知識與技術,只用自身學科背景架構來思考,但不了解對方領域的基礎、理念與精神,因而無法真正了解他人的想法,導致容易遭遇學習困難而失去學習動機,加上採用不當的學習方法,以致於惡性循環造成學生學習成效不彰。
本計畫以組織工程與再生醫學課程為例,主要以BOPPPS教學模式規畫教學內容及課堂活動引發學習動機,將學習模式調整轉變以互動討論為主的教學方式,教師的角色則從知識的傳遞轉型為學習的教練,同時搭配以同儕合作學習的教學策略來活化上課氣氛,加強同儕互動溝通、觀摩、互助學習。授課教師可利用學習單,了解學生對課程內容之先備知識的了解與整體學習成效,之後帶領學生討論,過程中逐步架構出自己的學習模式將學到的知識內化、深化,進而提升學生學習成效。除紙本筆試之外,以數位線上學習過程&記錄、展演報告、同儕合作、同儕互評之多樣式評估方式來評量學生學習成效,給學生不一樣的成就機會以及學習機會,培養課後社群活動或延伸學習。
問題意識
引起學生學習動機、有效教學
教學研究設計
有效教學結構BOPPPS模組
教學研究歷程
- 本教材在每一個單元之教材中,將教材內容解構,並依照有效教學結構BOPPPS模組的原則進行課程內容規劃與設計。每個教學單元內有其「起承轉合」,所有小單元組合而成的單堂課程,亦遵循「起承轉合」的脈絡。
- BOPPPS 便是將課程依起承轉合切分為六個階段,依序為暖身/導言 (Bridge-in) 、學習目標/結果 (Objective/Outcome)、前測 (Pre-assessment)、參與式學習 (Participatory Learning)、後測 (Post-assessment) 、及摘要/總結 (Summary)(李紋霞) 。
- 課程中共規劃7個教學單元,每個單元之內容層次分明、由淺入深且架構一致,皆依序包含:「學前指引」、「學前引導-Why? How! What?」-->「自我測驗」-->「教學投影片(PDF)」-->「課程講解」:解說與討論「學習單」-->「作業」-->「課後整理手扎」-->「學生報告展演」、「議題討論/ 案例研究」,並搭配「補充教材」協助說明引導學習者針對學習內容進一步理解、「關鍵字索引」提供各章節內容中關鍵重要的名詞解釋說明、「常見問題FAQ」則針對過去授課時,學習者經常遇到學習內容上的疑問或困難,供學習者進行觀念釐清以及「相關學習資源」讓學習者有多元化的學習路徑及方式。
教學實踐成果
- 課程教學方式採多元化,包含4個項目:(1) 教師課程講授、(2) 業界專家實務經驗分享、(3) 動手實作與、(4) 企業實地參訪。
- 評分標準亦採多元化,包含4個項目:(1)學習單/ 回饋單、作業:30%+同儕互評10%、(2) 專題研究與報告(紙本+口頭):15%+同儕互評10%、(3) 紙本實測:20%、(4) 其它:15%(學習歷程、練習、上課問答、課堂參與度、Q&A/ 討論)。
- 將教學內容與課堂活動以有效教學模組BOPPPS的方式進行解構調整進行設計,多元化的形成式學習成果(學習歷程觀察、實體討論過程、學習單、同儕協作發表展演及同儕互評),師生面對面的時候,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起學習動機,以互動、討論的學習方式進行有意義的互動與學習活動,增加學生的參與度與專注力。
- 教師觀察課堂氣氛較為活潑、學生學習動機較為主動、課堂活動參與意願高、同儕跨領域順利建立溝通且意願提升以及教&學相輔相成,雖然跨域知識內容量大但學生轉為更容易接受與學習,學生整體而言對於本課程設計之學習方式感到滿意,且感受到不同以往課程之學習方式,能有效增加上課學習氛圍、師生/生生交流及學習成效。
教學反思與未來計畫省思
- 對於已具備部分先備知識且學習意願較高的學生而言,能增進課堂交流並感受到跨域學習較容易達成,學習成果佳。但經教師過往授課經驗與學生回饋已調整本學期課程內容及深度,但仍有部分學生因先備知識不足而略感吃力,需考量於課程前期激發學生學習態度,同時評估課程整體學生之先備知識程度,進而調整學習內容來增進學習成效。
- 針對期末組別發表課題而言,主題是經由組別與老師討論後決定,雖然經由增進課堂互動與教學活動後,可增進學習意願及增加跨領域交流的機會與經驗,但由於並未限定特定主題,跨領域學習上知識內容量大,加上內容通常新且涵蓋廣泛。同時,對於學習者而言,課程整體規劃上可能仍未能提供完整的模板供學習者參考作為範例,使得跨領域學習的教學內容環節仍有斷點。學習者在跨領域學習的總結評估呈現較為發散且不深入,與教師的預期成果有落差,對於課程規劃仍有調整的需要。
- 未來,教師預計在原本的課程規劃上再搭配專題式學習(Project Based Learning)並融入問題導向學習(problem-based learning),並依專題主題搭配偕同業師,預期除了能將探討主題限縮深化學習外,轉而讓不同專業背景的學生,可分別依不同領域的角度切入同樣的主題,提出不同面向的解決方案,並可做為案例進行課堂討論形成進階的學習。
執行心得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