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劃力養成的學習脈絡:以創造性問題解決教學模式和學習風格之探討
計畫主持人 | 陳怡廷 副教授 |
服務系所 | 國立東華大學 國際企業學系 |
配合課程 | 服務業管理 |
檔案下載 |
計畫成果報告 |
企劃力是讓工作產生創新價值的重要能力,幾乎每項工作都能夠派上用場。但企劃力並非單一能力,而是一種整合能力,因此如何讓不同學習風格的學習者在課程中養成並具備這類整合能力,是教學者的重要課題。本研究使用「創造性問題解決」為培養學生企劃力的教學模式,它是一種多元教學導向運用模組,教師能運用具啟發性、具創意性的方式進行教學,能提升學生的思考力、創造力與實踐力,達到多元學習的教學目標。
本研究在服務業管理課程中實施創造性問題解決的五個階段,包含發現事實、發現問題、發現點子、發現解答、尋求可被接受的解答,探究學生在學習創新服務時面臨什麼樣的問題與困境?其問題產生的原因和問題形成的脈絡背景是什麼?教師要如何協助克服,培養學生的企劃能力並讓學生真正實踐創新服務。希望從本研究成果的發現,可以建立一套企劃力養成的學習系統,開發學習技法與工具,提升學生思考、創意、創新的能力,並在有限資源限制下實踐行動,鍛鍊學生的執行力。這也是本計畫重要目標,落實深耕教育,實踐21世紀創新人才的培育。
「企劃力」是讓工作產生創新價值的重要能力,包含「情報力」、「協調力」、「創意力」、「執行力」,幾乎每項工作都能夠派上用場,一個人要在工作上有所發揮,必須結合專業知識與企劃力。但企劃力並非單一能力,而是一種整合能力,因此如何讓學習者在課程中培養並且具備這些能力是本研究教學者的重要課題。本研究欲了解在各項學習階段的目標下,什麼樣的團隊組合能充分發揮「企劃力」,展現企劃的學習成效。
本研究透過David Kolb(大衛庫柏)的經驗學習圈,在學習過程的「資訊知覺」和「資訊處理」兩個向度上,探索學生的學習風格取向,並且對各式的不同學習風格組合團隊,檢討各團隊在企劃力四項綜合能力的表現。並且根據Osborn& Parnes提出「創造性問題解決教學」五個階段性學習模式安排各式作業與報告,並且檢討各組學生在各階段的學習成效。此外,從學習風格的前測(學期初)vs.後測(學期末)的比較檢討,探究團隊中學習風格的遷移變化對學習成效表現有哪些影響。
由電腦隨機分組,並依照Kolb經驗學習圈進行評量探索,了解各組學生的學習風格類型組合。各組的評量方式有二:
- 針對各組的整體企劃力進行檢討:評量方式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以企劃力的四項綜合能力表現為主,以期中報告『市場趨勢與企劃發想』+期末報告『方案規劃與執行設計』,加總平均並計算整平均值與標準差。
- 根據「創造性問題解決教學模式」(簡稱CPS):五個階段分別規劃個人作業、分組作業、期中&期末報告。每次個人作業後,安排分組作業,讓每位成員根據個人作業的心得與發現進行意見交流,最後歸納統整團隊的想法與決議。教師也將針對每次作業與報告進行評分與回饋,檢視這五個階段的學習表現。
整體而言
- 團隊中學習風格的組合越多元,整體表現越佳。因此專案企劃型的課題或任務,要發展或接受多元特質的成員組合,其成果的可期性更高。
- 隨著不同階段的學習目標,部分學生的學習風格會發生遷移轉變。遷移取向對成果表現的影響,未來將更深入調查檢討。對教師在不同學習目標應加強什麼學習特性,有更明確具體的參考價值。
- 初期「發現事實」階段,不論什麼學習風格組合的團隊,在資料收集與閱讀為先備知識的學習上,起跑點大致相同。但從「發現問題」階段開始,欠缺「聚斂型」成員的組別,團隊表現明顯下降。因此,教師如何引導學生掌握關鍵問題,是企劃力培育初期的重要課題。
未來為了更清楚其他角色的學習表現,如擅長收集資訊、腦力激盪的「發散型」在「發現事實」與「發現點子」的階段有絕佳的表現?又或者擅長組織資訊、分析邏輯的「同化型」,以及喜愛參與新事務,找尋機會的「適應型」在什麼階段裡,有發揮其專長的舞台?持續就學習風格組合的團隊學習表現進行檢討,透過更多受測對象,了解培養企劃力時,教師如何協助學生學習進行合作,並在不同階段上深化不同的能力表現。深入探討組內個人學習風格的遷移過程,檢討遷移的取向與程度的多寡,對團隊合作與學習成效帶來什麼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