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9年度 工程學門

單晶片微處理機實務翻轉教學策略實踐研究

計畫主持人 楊榮林 副教授
服務系所 南臺科技大學 電子工程系
配合課程 單晶片微處理機實務

計畫摘要

單晶片微處理器(MCU)不僅是眾多電子產品裡的靈魂組件,更因為近年來3D列印及雷射切割等快速雛形化技術逐漸平價化,它更成為自造者(Maker)們最喜愛的「關鍵零組件」,因為有了MCU不論是自動化、網路化、抑是智慧化都變得更容易了,尤其是在近年來非常流行的物聯網(IoT)創意設計領域。然而,MCU相關技術內容非常廣泛,教材篩選必須與時俱進並與產業界的需求相呼應,以免灌輸學生過多用不上的知識。

因此,本研究旨在藉由計畫主持人於教學現場15年的教學經驗,探索近年來學生學習熱情與動機消逝的原因,並深入了解MCU相關產業人才缺口及近代MCU開發平台及工具,希望有助於「單晶片微處理器實務」教材篩選。同時參考國內外「翻轉教室」創新教學案例,希望除了近代MCU專業技能的自我提升外,更期望精進計畫主持人本身的授課及班級經營技巧。我們會依循本計畫所提出的研究架構,驗證「預習翻轉」及「複習翻轉」等兩種「翻轉教室」教學方法,並在多元評量中採用的「微型專題」成績考核方式,希望有助於提升學生學習熱情與動機,進而訓練出具備MCU實務問題解決素養的學生。

問題意識

本教學實踐課程的研究對象為電子系大二及大三學生,過去幾年因少子化的關係,本系招收學生入學成績落差明顯擴大,雖然學生同樣都來自強調動手實作的高工及高職,但在專業背景程度上卻有相當大的差異,過去我們只需擔心學生在學理上的不足,然而現階段的學生在實作能力也已大不如前。這中間的原因當然不能完全歸咎於學生,因為電資學院相關科系的專業知識更替速度快,往往學校的教學內容跟不上產業界變化的人才需求,因而本研究計畫的教材內容乃至於授課方式都採「滾動式」調整,哪怕是同一門課不同上課班級的教學進度及方法都需要微調,而這些都是近年來主持人在教學現場所面對的挑戰。

教學研究設計

  1. 本研究課程混搭「做中學」及「翻轉教室」的授課方式,鼓勵同儕相互學習及團隊間的良性競合學習,激發學生學習動機並有效提昇學習成效。
  2. 課堂授課利用每週單元主題設計的課堂練習,引導學生經由「做中學」了解單元主題的專業知識,翻轉教室的部分就稍微複雜了點,我們依然會錄製課前「預習翻轉」教材,因考量學生大都沒有課前自主學習的習慣,課堂上進行翻轉活動前必須面授當週的單元主題,我們會適時的穿插「預覽」預習翻轉的影片,但不會在課堂上播放完整的「預習翻轉」影片,預覽的目的是讓學生知道目前所有的上課內容都有對應的影音教材。
  3. 也因為無法避免課堂面對面授課的窘境,我們通常無法在課堂上完成翻轉教室的目標,因此我們有了「複習翻轉」的想法並在本課程嘗試實踐,這是一種預習翻轉、課堂授課、及複習翻轉的混搭授課方式,我們稱之為混合翻轉教室授課方法。

教學研究歷程

  1. 混合翻轉教室授課中的「預習翻轉」就是傳統的翻轉教室,「面對面」課堂授課就是常規的教學活動,那什麼是「複習翻轉」呢?「複習翻轉」取名因為這活動是發生在下課後,在課堂授課期間主持人會利用至少一堂課的時間,協助學生在課堂上完成課堂練習,同時詳細說明作業問題及解題思路。
  2. 課堂練習其實就是給答案的作業問題,希望這些動手做的練習題,能讓學生充分掌握當週主題所要傳達的知識點,有了這些練習題的解題方法提示及指引,通常會有一小部分的同學,可順利在課堂上完成其餘作業問題。
  3. 課後主持人會在印象還極為清晰的情況下,利用課堂上觀察到的上課狀況、學生提問、及助教回饋作為素材,設計「複習翻轉」影音教材腳本,這個課後錄製的影片目的在協助學生完成作業,複習翻轉的概念類似「自適應學習」輔助教學法,但因為時間較為緊迫無法針對個人做調整,只能以整個班級所觀察到的最大公約數,來設計錄製複習翻轉影音教材。

教學實踐成果

  • 這是計畫結束後隔年另一個班級的故事,一開始主持人直接使用去年為本計畫設計的教材,幾次的作業後發覺學生無法跟上進度,主要是因為基礎程式設計能力的匱乏,雖然他們都有學過本課程所需的C和Python,但實際要他們用在本課程的作業上時,同學們的表現完全出乎我們的意料,能順利跟上進度的同學寥寥可數。因此我們把課程的內容做大幅的調整,並提供Python程式設計「複習翻轉」影音教材,協助同學提升程式設計能力到本課程的基本需求。另一項教學策略上的調整是將微型專題單純化,把微控制器部分設計成固定的樣板供學生使用,引導學生專注在微處理器系統方面的設計,同時也提供現成的Android APP控制介面,協助學生順利完成期末微型專題。
  • 這個班級在最後一個月的表現,讓我和助教們跌破了眼鏡,雖然我們做了很多的教學調整,本就預期學生會有所反應,但我所觀察到的竟是幾乎全班同學都轉性了,似乎突然間覺得這一門課的內容變得有用有趣了,這段期間學生們參與課堂練習的情況極為活絡,我還得特別交代不要拖住我的助教太久,讓他們中午可以休息用餐。此次的教學實踐讓我們體驗到,學生是可以改變也願意改變,但身為老師的我們得不斷地去嘗試各式各類的教學法,平心而論「授課、觀察、調整、錄影」的日常循環真的很累,但是看到學生們的正向回饋及改變,整個學期累積的疲憊似乎已散去不少。

教學反思與未來計畫省思

這是主持人第二年的教學實踐研究計畫,對教學實踐研究計畫有更深層的體驗,去年的計畫分享中看到很多老師,羅列出優秀學生的學習成果及參賽表現,主持人曾一度懷疑自己是不是走錯了方向,為何學生參與我們課堂活動的狀況明顯活絡,卻依然無法訓練出表現極為突出的學生,是因為我們的努力不夠嗎?還是因為我們的學生程度平平呢?

經過了新的一年的教學實踐研究後,我們不僅漸漸的釋懷,也更真切地了解到教學實踐研究計畫的真諦,所有參與計畫的教師是在不同的教育場域,找尋適合各自學校學生的學習方法,學生歷經一門課程的學習成就高低,本就不應是唯一的研究成果參考指標,反而應該以學生進步的幅度作為評量依據,方能確實了解所採用的教學方法是否有效,所使用的教學教材是否被學生認同,課堂上的教學活動是否提振了課堂學習風氣,我想這些無法攻佔報紙版面的訊息,才是反饋給參與教學研究教師最有效的教學策略調整指引。

執行心得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