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9年度 醫護學門

老化體驗與生命故事融入基本照護實務實習對學生之老人態度、照顧老人意願與住民心理健康之影響:行動研究與成效評值

計畫主持人 黃秀梨 教授
服務系所 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 長期照護系
配合課程 基本照護實務實習
檔案下載 計畫成果報告
計畫簡報

計畫摘要

隨著高齡人口日益增多,照護人員接觸老年人的機會均大大增加。基本照護實務實習是本系第一次實習,是後續學習的重要基礎,期經驗會影響學生對老人的態度及未來從事老人照顧相關工作之意願。本研究為類實驗型行動研究,將老化體驗與生命故事融入基本照護實務實習,檢測此介入對學生之老人態度、照顧老人意願與住民心理健康之影響。以長期照護系二技一年級42位學生及30位機構住民為對象。資料收集含質量性資料,量性資料以結構性問卷進行前後測,學生問卷包含老人態度量表、照顧老人意願量表、照護能力評估量表;長者問卷包括老年憂鬱量表及老人幸福感量表。

結果顯示後測時學生對老人態度(p<.001)、照護知能總分(p=.003)、對自己的照護能力滿意度(p<.001)、同學相處融洽(p=.001)等都有顯著差異,而在照顧老人意願及畢業後從事相關工作的意願雖有些微提升,但無統計學上的顯著差異。長者部分前後測實驗組及控制組的憂鬱、幸福感皆無顯著差異。學生於老化體驗經歷三個過程(一)身心變化連結;(二)情境影響適應;(三)推己及人的啟發。與長者共創生命故事過程學生形容自己有如一把鑰匙,打開長者的記憶寶盒,同時也扭轉自己對長者的刻板印象,產生個別化的照顧思維,提升溝通技巧。

問題意識

隨著人口老化,需要被照顧者急速成長,然而,目前面臨最大的問題是長照人力缺口高達1.3萬人。如何鼓勵照護相關科系學生投入長照產業,已成當前照護相關科系重要之挑戰。長期照護系畢業後卻不願意進入長期照護領域工作,主持人分析可能原因包含:(一)學生入學是以學校或家長意見作為選擇要件而非興趣為導向;(二)未能從學習過程感受成就與價值;(三)與不自覺的老年歧視(ageism)有關。第一個原因非本研究可以解決,但二、三個原因,則可透課程設計與學習經驗改善。因此如何提高學生學習過程感受成就與價值,並改善學生對老人態度,成為教學首要努力之目標。

教學研究設計

本研究的核心目的在檢視老化體驗與生命故事融入基本照護實務實習對學生之老人態度、就業意向與住民心理健康之影響,透過行動過程產生之教學實務變化及知識理論,期能透過「行動」與「研究」的結合,減少學術理論與教學實務的差距,同時也減少學習者學用上之落差。

教學研究歷程

本研究為類實驗型行動研究,將老化體驗與生命故事融入基本照護實務實習,檢測此介入對學生之老人態度、照顧老人意願與住民心理健康之影響。以長期照護系二技一年級42位學生及30位機構住民為對象。資料收集含質量性資料,量性資料以結構性問卷進行前後測,學生問卷包含老人態度量表、照顧老人意願量表、照護能力評估量表;長者問卷包括老年憂鬱量表及老人幸福感量表。

教學實踐成果

結果顯示後測時

  • 學生對老人態度(p<.001)、照護知能總分(p=.003)、對自己的照護能力滿意度(p<.001)、同學相處融洽(p=.001)等都有顯著差異,而在照顧老人意願及畢業後從事相關工作的意願雖有些微提升,但無統計學上的顯著差異。
  • 長者部分前後測實驗組及控制組的憂鬱、幸福感皆無顯著差異。
  • 學生於老化體驗經歷三個過程(一)身心變化連結;(二)情境影響適應;(三)推己及人的啟發。與長者共創生命故事過程學生形容自己有如一把鑰匙,打開長者的記憶寶盒,同時也扭轉自己對長者的刻板印象,產生個別化的照顧思維,提升溝通技巧。

教學反思與未來計畫省思

基本照護實務實習是本系學生第一次實習,主要的學習目標為「增進學生的長期照護基本照護能力,透過熟練且適當地運用基本照護技術,促進長期照護機構住民的安全與舒適」。

學生實習前在學校有上過基本照護實務實驗,授課重點在熟練基本照護的相關技術,雖然學生在示範教室中反覆演練有利其基本照護能力,但用於實際服務對象,單純的技術操作,缺乏情感交流,容易使學生物化長者,忽略其需求,無法提升照顧品質,也會產生機械化學習,無法獲得價值感與專業認同。

本研究呼應過去的研究,在長期照護機構中使用生命故事書的創作可以提供照護人員對機構住民的過去有更深入認識的機會,是提供個人為中心照顧的基礎,讓工作人員更理解長著的需求、優先順序及願望等,有利提供後續照顧。老化體驗活動過程可以培養學生對高齡長者的同理心、提升對自我態度反思之機會,進而達到改變對老人的態度)。未來建議在基本照護實習課程能將老化體驗及生命故事活動納入,以期能增加學生對長者的認識及同理,進而能提供以人為本的照顧。

執行心得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