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9年度 通識(含體育)學門

以身體素養與自造教育教學方法導入定向越野課程之評估

計畫主持人 郭哲君 副教授
服務系所 東海大學 體育室/運動休閒與健康管理學位學程
配合課程 大二體育:定向越野

計畫摘要

依據自造教育與小組遊戲競賽之課程設計理論觀點,本研究旨在了解定向越野課程實施對於學生身體素養及心理需求滿足程度之影響。採用混合研究法,以109學年度第1學期修習定向越野課程之東海大學學生為對象,進行課程教學介入與學習分析評估。經77筆有效資料分析結果發現,學生在課程學習後其身體素養、基本心理需求滿足,以及學習滿意度均有顯著提升;個人課外運動行為並無顯著改變;在定向越野能力測驗與認知測驗均全數完成並通過,並且能夠有效規劃並完成定向越野活動設計與發表。整體而言,本研究以素養導向教學為核心重點,在融入自造教育與小組遊戲競賽之課程設計與教學,除了達成學生個人課程學習成效外,對於學生的身體素養與課程和個人心理滿足均有所提升,具有理論與實務應用之意涵。

問題意識

依據自造教育與小組遊戲競賽之課程設計理論觀點,本計畫旨在了解定向越野課程實施對於學生身體素養及心理需求滿足程度之影響。

教學研究設計

計畫融入自造教育以及小組遊戲競賽的理論依據進行整體課程規劃,以提升學生的身體素養及心理需求滿足程度。

學習成效評量與研究工具

主要工具為「身體素養量表」,可於以下網址中下載:

*上列研究工具引用:Sum, R. K., Cheng, C. F., Wallhead, T., Kuo, C. C., Wang, F. J., & Choi, S. M. (2018). Perceived physical literacy instrument for adolescents: A further validation of PPLI. Journal of Exercise Science & Fitness, 16(1), 26-31. https://doi.org/10.1016/j.jesf.2018.03.002

教學研究歷程

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在課程教學上應包含個人與團體形式。在課程中除了介紹定向越野的基本規則、一般定向越野正式比賽形式的課程內容外,教師可依據問題導向的觀點,選定校園不同類型的場地空間,規劃團隊形式的分組競賽 (例如藏寶與尋寶、定向+解謎等),讓學生整合定向越野的運動方式來合作完成分組活動與競賽。

在學期課程中,依據自造教育的觀點,亦可適度讓各組學生自行規劃與嘗試進行定向越野的賽程活動。例如,學生可藉由定向越野的順點賽或積分賽,規劃各點的任務與解謎,該謎題可由各系學生的專業內容來著手思考和擬定,並由其他組同學一同來分配、合作與競爭。如此,一方面可加強學生間的交流合作,另一方面也可體驗和學習定向越野運動。

教學實踐成果

由於定向越野對於學生而言是一個全新的運動種類,因此在一開始多數學生對於定向越野的了解和興趣並不高,不過因為定向越野是以地圖閱讀作為導引,部分學生表示對於生活而言應該會有實際的價值,特別是戶外運動教育對於校園環境的認識和態度也有正向的價值。

另一方面,在學期課程中段開始嘗試導入團隊合作與競賽內容,由於教師強調各組必須為異質性分組,使得學生彼此一開始在分組上與互動上相對生疏,但藉由教師觀察可知,在實際活動介入後,透過團隊體能與競賽任務的參與,各組同學之間則必須開始了解各個成員的特質,並嘗試透過任務分配與合作來強化團體的競賽表現。而在每週不一樣的活動任務導入課程中,學期後期也可明顯觀察到學生在任務完成外,也對於其他成員的學系專業和生活有更多的了解。

教學反思與未來計畫省思

運動是生活當中重要的一環,除了可以促進個人身心健康外,對於社會生活的陶冶與培養都有重要的價值,教師在進行教學時,應可盡量應用生活的元素,將生活中的內容導入課程中,讓學習與生活具有共鳴,進而培養學生對於個人未來生活的能力與素養。

省思部分,在學生定向活動設計方面,特別是運動與創意概念間的平衡,主要重點在於將生活元素融入定向越野競賽活動時,二者可能產生相互影響的問題。具體而言,當學生將活動規劃的重心置於創意概念(如解謎)時,則可能會導致運動元素的降低。例如,倘若學生花費大量時間在討論與思考解謎的內容,則可能會減少在體能上的活動,而影響體育課程對於促進身體健康或運動能力的基本宗旨。也因此,教師在活動創意與運動的拿捏上,教師應協助學生進行二者間的平衡,以避免活動目標失焦。

執行心得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