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9年度 通識(含體育)學門

DT與CPS之邂逅-設計思考結合創造性問題解決策略對通識教育學生之學習成效研究

計畫主持人 李佳蓉 助理教授
服務系所 國立雲林科技大學 前瞻學士學位學程
配合課程 文學與創新-創意實踐、文學與創新-創意思考

計畫摘要

本研究以在109學年第一學期通識教育課程必修課之「文學與創新-創意思考」、第二學期「文學與創新-創意實踐」兩門課中(簡稱:設計思考課程),融入CPS模式,期提升學生學習動機與學習成效。

研究目的有二:(一)以整體探討,CPS模式融入設計思考課程對學生學習動機與學習成效的影響;(二)以同理心差異探討,CPS模式融入設計思考課程對不同同理心程度的學生,其學習動機與學習成效的影響。研究對象以修習一學年設計思考課程之通識教育學生為主。研究工具使用「同理心量表」、「學習動機量表」與「創造性產品語意量表」等量化工具;另也蒐集「教學研究日誌」、「學生作業」與「教學意見回饋表」等質性資料。

在資料處理與分析部分,採相依樣本t檢定來檢驗全班學生教學前、後,其學習動機表現情形;另外,也採單因子共變數分析來檢驗不同同理心高低的學生在教學前、後的學習動機表現,亦透過獨立樣本t檢定來檢驗兩組實作動畫作品的學習表現情形。

研究結果提出,在融入CPS的設計思考課程後,整體而言,全班學習動機能有所提升;亦會使低同理心的學生提升其學習動機,而高同理心的學生則在實作作品的構想性與資訊完整性的表現較佳。最後提供未來執行相同課程之教學建議。

問題意識

學生學習型態已不同,在此前提下,當教師轉變成學習的領航與陪伴者後,設計思考課堂上也大量運用跨域、異質性分組(跨域)合作學習模式,便也發現學生間組成分子會影響其學習成效,尤以創造力表現差異較大。因此,如何透過教學機制,培育學生能擁有創意發想、製作雛型、解決問題的能力則成為當今課務設計之急。

教學研究設計

設計思考課程融入創造性問題解決策略後,將進一步探究在以人為本、以同理心為首的設計思考課程中,其不同同理心程度的學生之學習動機與學習成效表現情形。

學習成效評量與研究工具

本研究使用學習動機量表、同理心量表、創意產品語意量表、創意作品成績與學年成績等及其相關質性資料,如教學研究日誌與教學意見回饋等。

教學研究歷程

教學探究的步驟:學生須在設計思考課程中,透過自身在設計思考課程中從同理心、定義問題、創意發想的課程內容/活動中,對自身所擬定之欲解決的問題(如:學習上遇到的瓶頸、雲林縣公車不多造成的交通不便問題等),透過實作動畫作品(手翻書)之方式呈現出來,而後教師將依據此實作作品結果進行成學習效評量。

教學實踐成果

DT結合CPS課程教學後,

  1. 全班學生的學習動機提升。
  2. 低同理心組的學生在整體學習動機、正向情感與工作價值的表現上都明顯優於高同理心組。
  3. 透過質性資料得知,課程實施後有助於促進學生的視覺思考能力、問題解決能力並能激發學生學習動機與提升學習成效。

教學反思與未來計畫省思

  1. 在融入CPS策略後,全班學習動機提升,且低同理心的學生也在學習動機、正向情感及對學習工作時的價值感大幅提升。應可做為後續相類似設計思考課程之教學參考。
  2. 經由質性資料分析出引發學習動機影響學習成效的主要因素,探究效果值可具體提出實質之應用價值,提供給後續研究參考。

執行心得分享

檔案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