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行動應用科技促進問題導向學習(PBL)績效之研究
隨著對傳統教學的檢討與反思,各種教學法逐漸多元與普及,其中問題導向學習(PBL)的目的在於透過學生以團體合作的探究方式,著手解決真實世界的問題,並在教師的激勵與引導之下,培養學生主動學習、懂得批判的情懷,並進而提高問題的解決能力。然而,PBL在實務推行上也有其問題,例如組數過多不易掌控、教師經驗不足、學生討論發散、發生社會賦閒現象等。
本研究使用一套自行開發的PBL輔助工具—PBLgis(PBL group interaction system),讓學生在PBL課堂上,藉由PBLgis的輔助,以手機或筆電進行群組互動,包括腦力激盪、提案聚焦、團體決策制定等,以增進團體的互動;另一方面,教師可利用PBLgis進行PBL課程引導、監看組互動,並適時提供援助。
為了解PBLgis對PBL課堂的效果,實施三段式教學法,包括傳統式教學、PBL教學和PBL+PBLgis教學,並按階段衡量學生的學習態度與動機。研究結果包括二方面。在學習態度方面,PBL確實可以提升學生的學習態度,包括認知、情感與行為面,但PBLgis無法再進一步提升學生學習態度;在學習動機方面,PBL對學生的學習動機影響並不顯著,反而是加入PBLgis後,學生的學習動機包括引起注意、增進相關、建立信心與獲得滿足四方面都可以獲得顯著提升。研究結果表明PBLgis的確可以在PBL課堂上引發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更投入學習、增進與課程的連結、提升學生的信心,最後可以在學習中獲得滿足感。
PBL實際施行上遇到了一些問題,比如說必修課必須有大班的教學、分的組數過多、因為課程資源不足、老師就感到力有未逮;組員間的討論品質不好、議題常常發散無法聚焦;常常一些組員有搭便車的現象、不是很投入、教師也無從掌握組員的貢獻度;而負責記錄的同學也常常無法一心二用、沒辦法充分參與討論;還有一些組員是比較害羞、不敢表達意見、或比較狀況外、無法掌握群組了討論節奏。
實施三階段的教學法包括傳統教學法、PBL、還有PBL+PBLgis,來探討在不同的教學法中、學生在課堂上的學習態度以及動機是不是有所改變。
首先根據過去PBL教學的經驗,開發出一套可以輔助PBL教學的軟體工具,取名為PBLgis (PBL Group Interaction System)。為了瞭解教學法之間的差異,本計畫實施了三階段的教學法,並在開學第二週上課前,先實施第一次學生的態度和動機問卷,接著進行三週的傳統單向式教學,之後進行第二次的學生態度和動機問卷;執行的第二種教學法是傳統紙筆式的PBL教學法,之後進行第三次學生態度與動機問卷;第三種教學法也是實施PBL,不同的是加入了之前開發的PBL教學輔助軟體工具,最後完成第四次的學生態度與動機問卷。
PBL+PBLgis教學法可以在PBL教學法的基礎上,顯著地提升學生的學習動機(ARCS),PBLgis可以幫助激發學習興趣、好奇心、提升注意力、更了解課程內容、增加課程相關性、覺得有收穫、有努力就有收穫、有信心可以學好、在學習過程中獲得滿足感、成就感、對所學感到滿意;PBL教學法對引發課程的「切身相關性」有幫助;傳統教學法對提升學習動機沒幫助。
關於匿名腦力激盪,有同學反應同組的組員不知道是在滑手機還是登打PBLgis?可能都有!因為匿名功能有好處有壞處,好處是可以讓人暢所欲言,壞處是讓人不清楚誰沒出力,這方面可以透過一些統計資訊的揭露來給學生一些警惕作用。另外,同學認為因為過度依賴系統,導致現場討論熱度降低,其實經過觀察發現,主要是由於組長的功能不彰。解決之道可以在推選組長時由教師給予協助,並在組長名單出爐後,針對組長們進行小小的特訓,讓他們獲得合作式探究的一些概念與技巧,以便發揮帶領者的角色,讓組員們之間產生良性的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