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策展作為在地議題的發聲器—與在地連結的社會實踐通識課程設計、學習成效與建議
本文旨在透過課程融入策展實踐,藉由展覽的場域、體驗和展品的傳遞,培育大學生對社會議題分析、綜整和實踐的能力。本研究採教學行動研究,以通識選修課程學生為對象,透過實地參與、反思心得回饋、訪談、問卷和文件分析等方法蒐集資料。
研究結果發現,以策展作為社會實踐的課程規劃,透過親身進入場域踏查和策展訓練的引導,有助於學生對於社會議題成因的掌握,從而將關注的社會議題化為實際展覽,讓社會議題被看見。
然而,以策展作為社會實踐的課程,在課程實行有幾點建議:第一,課程設計者必須熟悉場域發展的情況,才能有效的引導學生掌握議題。第二,適合彈性學時的方式運作,需有教學和行政制度的支持。第三,透過循序漸進的策展引導,適合各領域的學生學習。第四,大學的社會實踐,必須從大學和地方的關係建立開始,且是以長期永續的關係為目標,以此架設後續教學和協作系統,才能兼顧地方需求和教學目的。
身為人文社會學科背景的教師,在任教的八年中,曾主持過六年半教育部與在地實踐相關的課程計畫,透過與在地連結的社會實踐課程,帶領學生進入在地,理解真實世界問題,運用觀察、探索,培養統整議題的能力,以提出觀點與對策。
過程中,一方面有感專業學科對於議題認知和綜整能力的薄弱,另一方面意識到社會實踐性質高教計畫執行的困難,在於如何同時滿足教學目的和社區需求,以協助地方永續發展,以及高教企圖回應社會對於大學社會責任的期許,被認為不具實用性的人文社會學科能扮演什麼角色。
因此,透過七個學期課程實踐的摸索,建立了一套人文社會學科融入社會實踐通識課程中具體可行、適切的模式。
- 萬里區野柳里
項目 | 類別 | 目標 |
SDG 11 | 永續城市 | 建設包容、安全、有復原力和永續城市和人類社區 |
計畫課程以野柳為實踐場域,野柳漁村面臨的問題,誠如多數農、漁村在面臨生存壓力下所產生的經濟型態轉型後,在觀光產業等發展影響下,也面臨的諸多問題一樣:環保問題、在地人口外移、產業逐漸單一化等。透過與在地連結的社會實踐通識課程,帶領大學生們親身踏查,用細膩各異的視角近身觀察野柳,可以思考的是,單一強烈的第一印象的塑造,確實可以為地方在觀光推展初期增加能見度,但拔掉女王頭與萬里蟹後,野柳還剩下什麼?如何「永續」而不只是消費,才是往後需要面對的嚴肅問題。
透過「策展敘事」融入在地實踐的課程設計,將野柳作為一個「前進社會觀察點」,去挖掘人物誌式的、故事性的、議題性的在地風景,一種需要眼手心併用的「挖掘」工作,除了訓練挖掘後整理分析的能力外,並結合考古式的策展訓練,希望運用策展敘事在議題的挖掘和強大的呼召能力,喚起更多人關注、在意台灣眾多地方農漁村文化所面臨的轉型困境與文化議題。
課程歷程分成三階段:
- 探究問題
學生進入野柳場域踏查,透過當地社區發展團體瑪鋉生活協會的導覽,幫助學生了解地方團體對於野柳當地發展的貢獻,以及野柳社區面臨漁村文化和人口流失等問題,學生透過參訪以挖掘在地議題。踏查過程中,在學習札記上記錄了筆記和學習反思,從中可以探知他們探究問題的思考路徑。
- 擬訂展題
學生以分組方式決定探討議題之後,為協助學生轉換成展覽形式呈現,透過問題引導,讓學生以腦力激盪的方式將想法寫在海報上。此階段在培養探究能力,讓學生從廣泛的社區學習中,發掘感興趣的議題或主題,進行深入的探究活動,以發展其研究問題的能力。
- 策展佈置
各組擬訂二次踏查收集材料目標後,再次進入野柳進行踏查。到當地,各組依據設定的議題不同,分頭收集展覽需要的文件,過程中,各組展現反省、積極參與公共事務的態度和能力。透過展覽素材的蒐集,學生能自主蒐集、彙整資訊,根據實際情境選擇值得的主題,聚焦進行探究。接著專題討論,和學生討論策展規劃,包括展題命名如何呈現議題的核心意義、如何將抽象概念轉化成具體展品,讓觀者可以接收到展者欲呈現的議題等。期末成果展覽呈現學生關注的野柳議題,透過總策展論述、各展區論述和展品,看見學生對於當地議題的認知和關懷。
期末成果在「野柳潮—你今天野柳了嗎?」的總展題下,劃分了四大展區,包含一個總展區,呈現展覽的主軸和意義;十四個小展區,分別展示課程學生作品,旁涉當地及異鄉漁工、在地人影片、宮廟文化活動、野柳國小互動資料、自然景物等,展開他們對野柳議題的表述和關懷。
學生所學的內容與策展方式力求與其欲突顯的場域議題切近,因此特別注重在真實情境中進行考查的過程,強調評量的內容與方式,應配合學生觀察體驗和修課過程中的成長經驗。最後透過邀請野柳居民和野柳國小學生觀展,進行交流互動。課程透過「為地方策展」的方式,除了培養大學生對於真實議題的理解和分析,更希望他們透過實際的策展過程,落實對社會議題的關懷,讓所關注的社會議題更好地被看見。
有關在地實踐課程的困難,在於如何同時滿足教學目的和社區需求,以協助地方永續發展,以及高教企圖回應社會對於大學社會責任期許的同時,被認為不具實用性的人文社會學科能扮演什麼角色。建議和省思,如下:
- 思考永續經營場域的模式,以設計架構課程
帶有社會實踐性質的高等教育,需要鋪路、認識地方的狀況與需要帶進適合的課程與學生,設法讓課程目標,包含教師的教學目標,與學生的學習期待,和地方需求一致,設法讓學生超越課程延續實踐。以策展作為社會實踐的發聲器,或許是一套可行的辦法。
- 課程設計者必須熟悉場域,才能有效引導學生掌握議題
地方的發展有其複雜性,單靠書面資料難以掌握,最好的方式是透過與地方團體合作,因為他們深耕在地,是最了解在地發展情況的人。或者課程教師須事先對於場域議題進行研究,有全盤的掌握,才有辦法在挖掘議題的過程中,適當的引導學生。
- 適合彈性學時的方式運作,需有教學和行政制度的支持
課程因需赴場域進行多次踏查,策展也需大量時間,課程因為十八週36學時的限制,不利課程規劃。因此需要教學制度、行政體系支持,例如彈性課程,排除課程時間限制等遇到的問題。
- 透過循序漸進的策展引導,適合各領域的學生學習
非設計系學生,透過以下步驟,亦能完成策展學習:大量展覽案例觀摩,建立對於好展覽的認知。接著,透過核心議題定義、策展訓練,引導學生。重要的是,在過程中陪伴學生,透過大量的對話、討論,讓展覽的核心主軸明確。與其透過理論認識策展,實務操作是訓練策展敘事最好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