邁向心盛-翻轉正向心理學課程及開發「三件好事」手機APP之成效
「正向心理學」於21世紀漸成顯學,歐美一流學府先後開設「幸福課」乃至線上磨課師,修課者趨之若鶩,然而,修課後就更幸福嗎?研究者針對2018年開於通識「幸福入門-正向心理學」之既有課程進行突破,主要分成兩個研究。
研究一:目的為探討翻轉正向心理學課程之學習成效。研究方法:採混合研究法,量化方面為單組前後測準實驗設計,以整學期課程為實驗處理,運用五種幸福感量表作為指標,於課程前、期初、期末及課程後施測,質化方面則以進步幅度最高者8人進行訪談。研究一結果發現:量化方面均顯示五種幸福感指標當中有兩種均達顯著提升,表示課程對於「幸福」具顯著提升,對於「快樂」則較無提升作用。質化方面則採內容分析歸納出六個主類目。
研究二:目的為開發台灣第一套「三件好事APP」手機應用程式,達到結合趣味記錄與分析回饋之成效。研究方法:先採焦點團體收集開發前建議,開發完成後,由修習「幸福入門–正向心理學」課程之學生使用,取成效進步幅度最高者8人進行半結構式訪談,將所得資料進行內容分析。研究二結果發現:分成五個主類目,分別為認知、情意、實踐、操作、介面五種層面。最後,本研究依據結果提出具體建議以作為未來推廣與研究之參考。
研究者鎖定通識「幸福入門-正向心理學」來進行教學問題診斷及需求評估,由於本校為醫學大學,修課學生不乏醫學系、牙醫系、藥學系等學業優異的同學,但在學生回饋中發現「知大於行」的問題。
1.研究的發想背景:探究通識「幸福入門-正向心理學」之成效
2.問題意識及重要性:學業事業成功不等於快樂
3.開發手機APP讓影響及應用層面擴大
故本研究主要想解決的問題分成二個研究:
研究一:探討翻轉正向心理學課程之學習成效
研究二:開發「三件好事」手機APP之成效
研究一採混合研究設計,架構請見圖1
研究二採質化訪談,架構請見圖2
- 研究一以質量並重之混合研究法進行探究。在量化方面,採單組前後測準實驗設計,以通識「幸福入門-正向心理學」課程為實驗處理,課程為期18週每週2小時,上課方式包11週線上磨課師(包含8個單元、線上測驗及課後回饋問卷)及7週實體授課(包含翻轉教室及期末紙筆評量)。
- 研究二以質化方式進行探究,先進行前導研究以焦點團體的方式,邀請相關領域專家以及曾做過「三件好事分析報告」的學生,徵詢他們建議。接著,收集這些焦點團體及工作坊的意見,尋求資訊領域廠商合作,正式開發出「三件好事」APP。正式研究,為從研究一學生使用「三件好事」APP進行作業情形,以成效最高者選取8人進行訪談。
- 研究一結果發現:教學者使用線上結合翻轉課程對於「幸福 」具顯著提升 ,且呈現小至中的效果量;課程對於「快樂 」包括 Lu (2008)中國人幸福感量表、 Diener Diener等人(1985)生活滿意度量表、 Lyubomirsky & Lepper(1999 )主觀快樂度量表則較無提升作用。此外,依據訪談內容編碼成六個主類目:
- 多元方式授課獨特有趣;
- 彈性學習自由調配;
- 翻轉互動激盪多元見解;
- 翻轉同儕合作主動參與;
- 關注心理提升正向情緒;
- 提升覺察能力應用生活。
- 研究二則成功開發台灣第一套「三件好事APP」手機應用程式,依據訪談內容編碼成五個主類目,分別為:
- 認知:沉澱自我重新詮譯生活事件;
- 情意:關注正向事件延長正向情緒;
- 實踐:內化養成習慣想更豐富生活;
- 操作:手機記錄快速便利保存性高;
- 介面:種樹回饋有趣統計分析實用。
- 多元使用者
- 開發適用特定版本:在現有基礎針對特定使用者開發
- 面向社區走出高牆:開設樂齡工作坊走進社區
- APP實踐應用
- 【作業增添趣味遊戲】以遊戲形式增加作業趣味性
- 【方便簡易融入課程】以APP形式方便學生紀錄及分析
- 未來研究
- 【增加新式練習途徑】相關研究增加新練習途徑
- 【新增使用回饋分享】結合理論強化使用者分析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