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泳教學之創新與反思-建構蛙泳最佳學習路徑
目的:本研究主要探討教學路徑對於學習成效之影響,並嘗試由理論推導的過程找出最佳學習路徑。方法:共有40名學生參與本研究,研究採二階段進行,首先依據規則空間模型的評量分析流程共推導出六條合理的學習路徑,邀請六位游泳教學者建構蛙式動作關聯矩陣及動作技能評分,經演算後得到「適應水性→手臂動作→呼吸換氣→腿部動作」的學習關聯值 (Learning Relation Value, LRV)最高,為理論之最佳路徑。
在教學實證階段,學生隨機分成六組,並依不同學習路徑進行教學活動,教學採平衡對抗設計,於課前進行前測、第3、6、9及11週分別進行學習成效測驗,以攝影方式記錄各階段蛙式15公尺動作影像,將影像編碼後由六位游泳教學者進行評分,將所得資料以混合設計二因子變異數進行分析,以驗證不同路徑的學習效果。
結果:(一)評分者間對於動作評分有顯著相關,但一致性並不高 (Kendall W=0.397, p< 0.05)。(二)蛙泳的技能表現隨著學習時間的增加,而展現其學習成效,但不會因為學習路徑而有所差異;此結果與理論推導的結果不符。(三)就學習曲線而言,以B路徑(H0適應水性→H1手臂動作→H3呼吸換氣→H2腿部動作)和D路徑(H0適應水性→H3呼吸換氣→H2腿部動作→H1手臂動作)的學習較佳。
結論:將認知診斷理論應用於技能學習具體可行,透過規則空間模型的方法可以推導出最佳學習路徑,將有助於學生的適性學習。
大學階段學生之游泳與自救能力不足
以規則空間模型為理論基礎,從學習概念圖的角度出發,探討每個學習單元間的關係對學習成效的影響。
研究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理論的推導,第二階段則實證研究;在理論推導階段,我們邀請了6位游泳教學者依據規則空間模型的流程,建構關聯矩陣,推導出最學習路徑的理論值;並在第二階段透過實證研究,以驗證不同學習路徑的成效。
經過實證研究後我們得到二點結論:
- 由理論推導的過程中,我們發現學習蛙泳的順序應由適應水性開始,其後先導入手臂動作,其次配合划手導入換氣動作,最後再學習腿部動作,研究推導的結果與傳統游泳學習順序不同。
- 練習的安排是影響學習成效的重要因子,不管哪一條學習路徑,只要經過練習,動作技能都能有所成長,但在研究中我們也發現,部分的學習路徑會產生學習干擾的現象。
傳統的游泳教學一直是師承教師的經驗法則,教師如何習得該技能,便以該方法教授給學生,缺乏一套具有科學化的方法,本研究中嘗試透過認知領域的理論,引入科學化的分析,使游泳教學具有學理依據,不至於落入不斷嘗試錯誤的輪迴。在教學實踐研究計畫的支持下,提供了改變的機會,將理論應用在教學場域中,進而提升學生的學習成效。這是身為體育人應該盡的本分與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