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年度 生技農科學門

實驗動物學課程運用創新教學法之學習成效評估

計畫主持人 辜惠君 副教授
服務系所 輔仁大學 生命科學系
配合課程 實驗動物導論

計畫摘要

動物實驗在醫學及生技醫藥開發領域中是重要的一環,由於仿間相關原文教科書不足,動物實驗技術相關數位教材更是稀少,造成實務上只能獲得片段知識。生命科學領域很廣泛,學生對於各領域不熟悉,雖有實驗課,但多為一個口令一個動作,往往欠缺思考,學生也不理解這些實驗與未來研究或工作有什麼關聯。久而久之造成學生對未來茫然,缺乏學習興趣,因而迷失方向。因此生命科學人才培養,不能再以傳統上課方式進行。改變現有的教學形式為我國生命科學教育面臨之重要課題。

本教學實踐研究目的是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觀,開發創新課程、設計創新教案,及錄制創新數位教材。將在「實驗動物學導論」課程,提供學生混成學習的管道。部分課程採面對面學習,部分課程採數位學習、問題討論學習,佐以實務操作、專家演講、校友分享等多種教學模式。訓練學生具有全方位之思考能力,並加強實作及解決問題能力。以提升學生在動物實驗上相關知識及技術能力,培育動物實驗相關人才。

此課程學習成效將做為日後生命科學相關課程改良之依據。將有助於激發學生潛力,提升競爭力,強化與生技醫藥研究及產業的對接。

問題意識

1. 生命科學領域很廣泛,學生對於各領域不熟悉,不清楚自己的專長在哪。雖有實驗課,但多為一個口令一個動作,往往欠缺思考,學生也不理解這些實驗與未來研究或產業有什麼關聯。久而久之缺乏學習興趣,容易迷失方向,不知如何選擇未來所從事的工作領域。

2. 動物實驗在醫學及生技醫藥開發領域中是重要的一環,動物實驗技術傳統採師徒制,少有系統性的整合教材以供教學,在實務上常常只能獲得片段知識。

3. 生命科學系對於創新教學方式較為陌生,習慣於傳統之課堂面對面講授法,雖有實驗課,但與未來研究及產業所需技術之實作經驗仍不足,造成大學所學與實務偏離之情形。應用實驗動物進行活體試驗已是生物醫學研究不可或缺的研究模式之一,但是動物實驗相關的教學資源十分有限。

教學研究設計

本課程分為四大單元。

  1. 單元一:「實驗動物介紹與照護」。此單元採用講述法,引導學生理解實驗動物對生技醫藥領域的貢獻,並對於實驗動物的遺傳品系及照護有基本認識。
  2. 單元二: 「實驗動物倫理」。此單元先採用講述法,引導學生認識國內實驗動物使用與管理之法源及概況,及動物實驗申請原則,接著採用問題導向教學模式,討論「如何判定與分類實驗動物的不適及疼痛?及如何處理?」。本單元完成後,已激發同學對於實驗動物之同理心,理解動物福祉及動保法的主旨。
  3. 單元三:「建立疾病動物實驗模式」。此單元先採用講述法,引導學生認識動物實驗準備及流程。接著採用問題導向教學模式。學生分組收集文獻討論,以「建立一種人類疾病動物模式」作為主題,上台報告。 本單元完成後,學生已有能力收尋文獻理解動物實驗各步驟的意涵,以備日後研究及產學所需。
  4. 單元四:「動物實驗與生技產業」本單元給予學生實際操作的機會,學生採用老鼠模型練習。最後校友藉由分享座談,讓學生實際了解動物實驗的工作環境及內容。

綜合幾個單元的引導,學生應可初步評估自己是否有潛力往動物實驗之研究及產業發展。有助於學生了解職場規劃及就業可能性,達到培養生技醫藥動物實驗相關人才目標。

教學研究歷程

現代學生的學習態度是自幼累積的,在學習習慣養成後,進行翻轉改變是不容易的。若一開始的課程就採用問題導向教學,容易造成學生對該課程產生排斥的心理,無法達到學習的目標。

因此,本研究的教學設計在一開始的第一個單元「實驗動物介紹與照護」,仍舊以被動學習的教師講授為主。由於學生知道日後的單元會有問題導向教學,反而會在教師講授課程更為認真,在此部分的筆試成績,也比往年進步。

後續的第二與第三課程單元「實驗動物倫理」與「建立疾病動物實驗模式」,都有融入問題導向教學教案的教學,學生也能勇於表達自己所收尋的文獻內容。成就感可以增強學習的動機,並且建立學習者的自信。

第四個單元「動物實驗與生技產業」分享及給予實作機會。學生都非常熱烈參與,反應良好,希望之後能有更多的經驗分享。會修習本課程大部分的同學都是未來有意願就讀研究所的,或是對於動物實驗相關工作有興趣,他們很擔心自己不合適讀生物醫學領域相關領域的研究所,並想確定自己未來能否勝任動物實驗相關研究及工作。日後課程可能要安排更多經驗分享及實作機會。

 

執行心得分享